手機充電,3小時內被告知用了23GB流量;WLAN流量一夜之間產生了上百條登錄使用信息……連日來,圍繞流量發生的故事引發關注。到目前為止,有些事件尚未水落石出,還有爭議,有些事件的結果似乎還不能令人信服。
不久前,流量不清零政策出臺,之后有網友吐槽流量跑得快,三大運營商都站出來回應,表示流量計算無誤。縱然網民們有心享受新媒體技術帶來的種種方便快捷,卻也無力承擔那一張張讓人驚呆了的賬單。更何況,不少流量偷跑事件,很多最后都成了“羅生門”,如果不能說清楚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消費者就難免猜疑。
移動互聯時代,沒有流量寸步難行,流量跑得太快觸目驚心。三大運營商的回應雖然擲地有聲,但在現實面前仍然讓人覺得有些蒼白無力。無論原因是什么,運營商都難辭其咎,作為移動互聯網絡的開發者、建設者、管理者,其有責任和義務查清每一起“偷流量”事件的前因后果,給消費者一個明確交代,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而不能只是簡單地撇清自身責任,這樣的態度與移動互聯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不管怎樣給流量定性,它都將成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甚至會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隨著移動互聯網絡和終端的不斷升級,“互聯網+”的整體推進必將越來越依托于移動互聯,可以預見未來絕大多數消費者對流量的消耗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也就是說,流量將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帶著某些公共物品的特征。而公共物品過度市場化,難免會留下一些后遺癥,也會給人們帶來長期困擾,這方面的教訓并不少。如果忽視流量的公共屬性,不僅會造成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分配和占有的不公,讓數字鴻溝擴大,還有可能導致運營商或者其他市場主體通過流量綁架公共利益,損害公眾合法權益。
加強對運營商的監管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必然趨勢,當移動互聯網絡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須要運用有形之手遏制運營商的逐利沖動,確保公共利益不被侵犯。
面對近期一系列流量偷跑事件,監管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切實督促運營商徹查問題。此外,政府有關部門還應該不斷增加流量供給,加大移動互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讓流量問題不再只是運營商說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