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監管機構,工信部門可以通過全面調查,還原流量“被偷”背后的事實,能夠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有助于消除運營商目前的公信力困局。
在工信部門的再三催促下,運營商終于推出手機上網提速降費的優惠舉措,然而讓公眾感受最深切的卻是屢屢出現流量“被偷”事件。盡管各大運營商針對此類事件紛紛表示,絕對不會出現偷流量現象,然而相關案例與爭議并沒有因此而消減。近日,又有媒體陸續曝光,武漢市民遭遇一夜流量跑了50GB的怪事。
我的流量到底去哪兒了?這是目前消費者最為關心和擔憂的問題所在。縱觀運營商對待此事,往往是一律說“與我無關”,卻沒有詳細說明,也沒有采取有效舉措,去減少此類現象。
手機流量“被偷”原因多種多樣,包括許多后臺軟件的運行會消耗流量。對于惡意扣費,今年五月工信部召開行風建設暨糾風工作會議,明確嚴厲打擊不明扣費,對“惡意扣費”零容忍。
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很多流量高消耗軟件,本身就是手機廠商乃至運營商事先預裝的。這就是運營商必須承擔的責任,如果沒有事先向消費者說明,同時保障消費者自由退訂的權利,就已經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現在,有的運營商就在4G套餐中有類似提示,比如一月流量花費超過500元之后,就不再計費。但有的運營商仍然缺乏主動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服務的積極性,幫其消除手機流量被偷之憂。
或許,解決手機流量“被偷”爭議,需要打破現有運營商與消費者各執一詞的僵局,由工信部門主動介入。工信部門的職責中就有,依法對電信與信息服務實行監管,監管服務質量等職能。作為監管機構,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全面調查,還原流量“被偷”背后的事實,查清運營商在其中是否有責任,并對一些涉嫌偷流量的惡意軟件,依法監管處罰。
工信部門介入手機流量“被偷”事件,處理結果相對運營商內部解決而言更為客觀公正,能夠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也有助于消除運營商目前的公信力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