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方周末刊登一篇文章《南方周末:流量不清零,只是一場秀?》,我想說的是,如果是“ 作秀”的話,“秀”的肯定不是運營商。為了這么一個特殊的需求,運營商既讓了利潤,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改造系統,又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有這么“作秀”的嗎?
不少媒體都給流量不清零,冠上了總理喊話、工信部喊話、政治任務的帽子。你們可知道,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早已明確,通信資費完全由運營商自己決定,不再需要審批,市場的交給市場。我提出了部分資費不合理,應該上限管制,也被否定,因為這干預了企業的自主定價權。這種條件下,還“喊話”、“下行政指令”,要求“提速降費”,這種做法不矛盾嗎?
“流量不清零”的決策過程更奇怪,那邊律師告運營商“月流量包清零”,一審二審都打輸了,這邊卻要求運營商推出普惠的“流量不清零”政策,運營商找遍了國際上領先的國家和地區,找不到一個有類似做法,又由于是“政治任務”不得不完成,最終在反復交涉的基礎上,推出了“次月清零”、延長流量有效期的做法。
我初步計算,實際流量不清零新政對運營商收入影響很可能不足'月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的5%(15億元),不足月總收入的1%,但這個數據幾乎直接影響到稅前利潤,是真正的讓利。另從財務口徑看,雖然僅實施三個月,但因為實施“流量不清零”新政后將部分收入延遲計算,會對三大基礎運營商2015年的總收入(和利潤)造成約190億元的影響。(參見《流量不清零新政對運營商收入影響主要在財務上》)
運營商投入資金、改造了系統,但流量不清零是真實需求嗎?其實并不是,并沒有解決用戶的真正問題(參見《為什么說流量不清零是“偽需求”?》),造成流量不清零被關注的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套餐內外資費差異過大,二是套餐過于復雜,三是超流量后沒有給用戶提供合適的處理辦法,這些才是更應該積極解決的問題。不知道為什么卻“頭疼醫頭”,只要解決流量不清零。現在大家應該看到了,流量不清零實施后,真正滿意的用戶比例并不高。
甚至由于個別媒體人將“流量不清零”和“流量增加”聯系起來,引起了輿論環境在不了解運營商計費過程的情況下,認為“流量不清零”導致“流量增加”,要求運營商“自證清白”還不夠,還要引入第三方計量運營商的流量計量(他們不知道,這流量計量也不是運營商自己能干得了的,全球沒幾個企業能提供,且其系統都經過了全球運營商的嚴格檢測)。(參見《通信產業6:“流量不清零”與用戶使用流量增加無任何關系》)
如果說“流量不清零”是一場“秀”,那“秀”的是誰的,不論怎么想,都不是讓了利、干了活又沒怎么宣傳的三大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