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清零”政策實施剛剛滿月,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有消費者反映其流量消耗速度過快,認為運營商有“偷流量”之嫌。隨即,三大運營商第一時間給予回應。隨后經過證實,所謂“流量偷跑”其實是“烏龍”事件,但是,透過此事件可以看出,用戶能把“偷流量”這樣的詞用在運營商身上,可見運營商在用戶心中堂堂央企的正面形象已遭到質疑。
近年來,運營商和消費者圍繞數據流量的爭議明顯增多。“流量消耗過快”的爭論反映的不僅是流量使用問題,更折射出運營商在三個方面的不成熟。
一是流量經營模式方面。必須看到,流量代替語音成為運營商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從目前運營商流量經營模式上看,相關工作仍待細化。目前的情況是,前向模式、后向模式之間尚未找到合理的平衡點,現行模式在用戶接受程度、使用便捷性等方面距離市場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外,被寄予厚望的后向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除會對前向模式造成一定沖擊外,也會帶來諸如流量貶值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流量消費在實現方式的選取上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二是流量計費系統方面。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包括計量和計費兩個方面。雖然目前運營商龐大、繁雜的計費系統能滿足現實需要,但是,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計費系統仍然不夠簡潔、準確、清晰、便捷,亟須進行優化升級。縱觀近年發生的一些糾紛或爭議,導火索多集中在消費者對計費數據的獲得、記錄等方面。所以,運營商的計費數據在呈現形式、獲取方式、覆蓋廣度與深度等方面需要改進。
三是調查取證方面。運營商和消費者在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存在不對稱。因此,運營商應該通過一些有效方式讓消費者的消費透明化。比如針對此次“流量偷跑”事件,運營商當完“被告”又當“法官”,應該通過獨立、權威的第三方調查給予令人信服的答案,讓消費者所關注、所在乎的敏感信息更多地運行在陽光下。
通過此事件可以看出,如何切實落實“提速降價”,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獲得感,實現互利共贏,運營商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