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汪曾琪先生曾在隨筆《四方食事》中寫過一道菜:將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通,將肉餡塞入、逐段下油鍋炸至油條挺硬……比炸春卷味道好,“這道菜是本人首創,為任何菜譜所不載。很多菜都是饞人瞎琢磨出來的。”
如今的電信運營商就欠點這種“饞勁”。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通信市場一向特殊,什么技術驅動、市場驅動都趕不上政策驅動,中國的電信運營商以及靠運營商為生的電信設備廠商,日子好過難過,各項國策很重要。盡管中國電信運營商的執行力在全球數一數二,全球最大的4G網絡說建成就建成,但由此形成的悖論是:投入越多、網速越快、挨罵越多。哪怕是在全國網速最快的上海,50M已經成為套餐標配,網速和資費依然難以讓普通用戶滿意。因為不是為了給用戶“解饞”而推出新業務,自然也不能讓使用者甘之若飴。
不知何時起,滴滴打車里上線了一個新功能,當乘客與司機在訂單生成后電話聯系時,雙方看到的來電都是一個虛擬號碼,半個小時后,虛擬號碼自動失效。在“雁過留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是一種簡單有效地保護用戶隱私的方法,且技術難度不高。合作方顯然是多贏的:用戶號碼和個人信息得到保護,中間接口開發商可以收到來自滴滴打車支付的費用,運營商可提升網絡利用率,并利用虛擬號碼增收,而設備和技術提供方上海貝爾,則賣了設備和方案。除了打車軟件之外,電商平臺、快遞公司、婚戀網站等等涉及陌生人聯絡的互聯網應用,都可以利用這個方案消除人們對于信息安全的擔憂。
這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創造電信服務需求的案例?;ヂ摼W公司對用戶的“饞”,是其立身之本,而為了“解饞”,自然要仔細琢磨、四處嘗嘗味道,最后獨創一道最適合自己用戶的 “菜”,各種做菜的材料,不一定都得自己有,正如《紅樓夢》中的“茄鲞”,雖原料只是茄子,但加了雞肉、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等等輔料后,便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一道茄子菜。
提出向互聯網轉型的中國電信運營商們,是時候放下自己執著的領導者地位了,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不管是主菜還是配菜,只要能炒出好吃的菜,獲得用戶滿意和收益,就是可行之路。像上述滴滴打車案例中,雖然只是作為配菜出現,但因為最后是一道“新菜”,獲得的收益自然也是額外的。
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也準備炒新菜了。從2011年開始,互聯網公司正越來越成為華為、中興、貝爾、諾基亞等傳統電信設備生產商的新寵,不僅因為它們“揮金如土”,也因為它們在倒推這些同樣傳統的企業跟上互聯網的腳步。
最近,上海貝爾又拿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多地的100GOTN項目,OTN是面向高速率下一代傳送網的重要傳送層技術,此前只有電信運營商使用。幾年前開始,上海貝爾的客戶名單中出現了BAT的名字,對于早已在全國各地部署數據中心 (又稱DC)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用高速光纖網絡鏈接所有DC,是必須要做的事。
和電信運營商相比,互聯網公司的要求是極致的:6周就要完工,一個具體的項目負責人就能否定方案,而不需上升到“大老板”。這種做菜的風格對于上海貝爾來說,是痛并快樂著,尤其是,當互聯網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時,200GOTN,這是國內電信運營商都沒有開始部署的網絡。
未來學家網創始人格倫?希米恩特拉對于2020年的預測是,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對決即將終結,“隨著持續連接的設備無痕融入我們的口袋、衣物、首飾乃至人體,線上與線下世界的隔膜將徹底消失,我們再不會將兩個世界分割開……”要想在短短5年內實現這樣近似烏托邦式的大同世界,意味著產業的界限將越來越含糊,主菜和配菜的地位不再亙古不變,無論是誰,都必須適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