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資費問題上,今年國務院已經第二次發聲。總理喊話要降低流量費、降低漫游費,這些無疑反映的是社會普遍的認知,大多數人一到餐廳、酒店就開始找wifi。不過運營商們對降不降資費的問題還是顯得很猶豫,即便在李克強總理的多次督促下,運營商還是傾向于提速而不是降費,譬如聯通就將施行“網速免費翻倍”。這背后的邏輯顯然并不能只用所謂專家們常提到的“壟斷”、“缺乏競爭”來解釋。為什么運營商不愿意降流量費?為什么Wifi甚至可以免費?深層次上,這是一個全世界運營商共同面臨的問題,而且這還關系到持續了百年的電信運營商模式還能否為繼的問題。
為什么運營商不愿輕易降流量費?
流量費高不高的問題,不能簡單的定論。國內的通信價格應該說和國際主流運營商的價格差不多,當然有專家說國內通信支出與收入的比值比國外高就不合理,這個說法其實沒有太大的道理,因為本身通信成本中網絡設備采購和運營成本國內外差別并不大,如同手機一樣,基本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大,不能說國內平均收入低,蘋果到中國賣就要更便宜。
實際上,國外的人民群眾同樣也是到餐館、到酒店就四處找wifi。這說明人們對流量資費的認知是相似的。對比全球運營商的定價策略,也可以看出,流量是其套餐設計的核心內容。舉幾個實際例子,以下資費均來自官網,不包含促銷或者捆綁,都屬于標準套餐資費:
全球最大的運營商沃達豐在澳洲的資費:
每月30澳刀,含500M流量,1刀/分鐘通話,無限短信;或者 500M流量,30澳分/短信,無限網內通話。
每月45澳刀,含1.5G流量,無限通話和短信。
每月50澳刀,含3G流量,無限通話和短信。
著名的AT&T的美國資費:
每月30美刀:不含流量,包通話和短信
每月45美刀:含1.5G流量,包國內通話和短信
每月60美刀:含4G流量,包所有國內通話和短信
另外可以辦理流量套餐,大概價格是辦了60刀套餐的10刀1G,45刀套餐的10刀500兆,辦30刀套餐的5刀100兆。
國內運營商的套餐
中國移動接近以上價格的套餐大約是:188元/月,600分鐘通話,3G流量;288元/月,1000分鐘通話,4G流量;388元/月,1400分鐘通話,6G流量。
中國聯通接近以上價格的套餐大約是:196元/月,包500分鐘通話,3G流量。296元/月,包1000分鐘通話,4G流量。396元/月,2000分鐘通話,6G流量。
從資費上看,國內運營商套餐除了語音沒有包月外,大體階梯和國外差不多。實際上,一般人通話時間上很少能用完500分鐘,甚至有些地方在實現了一個城鎮網內免費的情況下,實際電話和短信用量也不多,可見通話和短信的需求已經到頂,套餐中的通話分鐘和短信都可以近似認為是準包月。因此,可以認為現行運營商的套餐體系基本約等于流量套餐體系,流量價格的變動將極大影響運營商的收入。
但流量的價格彈性天平并不在運營商一邊。降低流量資費所帶來的流量增長并不能帶來收入增長。多家運營商都表示當前的流量價格比之前已經大幅下降,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運營商的流量同比增長87.9%。而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中國移動一季度凈利潤為238.3億元,同比下滑5.6%,連續第七個季度下滑。中國電信一季度實現營收814.53億元,同比下降2.1%,凈利潤為50.46億元,同比下降9%。中國聯通第一季度營收為602.5億元,同比下降5.6%,凈利潤為31.6億元,同比下降4.2%。
一方面流量收入是運營商的命脈,另一方面流量又增量不增收,在這個背景下,如果流量價格體系一旦崩潰,運營商就失去了未來。這個難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電信運營商界所面臨的問題。即便去年大手筆放開虛擬運營商,也難以有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么Wifi可以免費?
那么問題來了,為啥Wifi的價格可以便宜甚至免費?為啥4G流量的價格不能降到和Wifi一個水平?我認為問題的核心,在于以電信級服務為核心的運營模式,它既成就了語音時代運營商的輝煌,也導致了流量時代運營商的迷茫。
曾經,電信級服務是一個非常響亮的詞語,它代表著7*24小時、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無縫接續的服務。這在語音時代非常成功,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被聯系到,無論在坐車還是走路,可以一路聊天。
要滿足這些電信級的服務,電信領域的資源分配方式、協議方式以及設備實現方式,有著和Wifi模式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可以看到3G、4G甚至5G的方案中,如何保障廣域覆蓋、高速移動下使用、無縫切換都是核心內容。客觀的說,這種模式保障了你隨時隨地的業務使用,但是你也需要為了滿足這些質量保障付出成本,即便你只固定在一個地方上網,你也在默默的為基站覆蓋的無人區域買單,為每個電梯、每個地下室、每個山頭的信號買單。據稱攤分到每兆流量的成本接近1毛錢。
但是這種強調質量保障、強調無縫覆蓋和切換的高要求,在流量時代卻變成了絆腳的高成本。在流量時代,用戶的使用行為變了,對網絡的質量和成本的權衡因素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流量時代,大多情況下,用戶看手機時才需要用流量,不看手機時沒網絡也影響不大,而語音時代,你即便不看手機,也希望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連著網、能被呼叫到;再有,流量的特點對連續性、小區切換的要求也遠沒有語音高,用戶可以忍受電梯里、地下車庫里沒有網絡,只要回到有網絡的地方,那些沒接收到的微信可以看到就行。這些使用行為的變化,讓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比對網絡的敏感度更高,這恰恰讓Wifi們在流量時代獲得了優勢。
Wifi是一個有限、夠用的模式,只在人聚集的地方部署,只在有寬帶接入的地方部署,只需要能上網就行,不需要為處理QoS煩惱。客觀上,這是一種極為高效的模式,信號只充斥在不到億萬分之一的室內固定場所,就滿足了大部分用戶的80%需求。在這些場所中部署Wifi,幾乎就是一個硬件和固定寬帶網絡的成本,攤分到流量來說接近于0成本。
正是這種無可比擬的低成本優勢,讓Wifi們可能奪去運營商未來的奶酪。
Wifi會成為運營商的掘墓人嗎?
Wifi的低成本優勢,可能會讓昂貴的電信級移動網絡變得很尷尬。
一方面,商業場所、公共場所不斷擴張的Wifi覆蓋正在蠶食流量市場。基于吸引更多用戶到來、以及后向O2O或者后向廣告價值的考慮,互聯網公司、商家們正在把Wifi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大量的投資涌向Wifi領域,像國外Google不斷的在擴張免費Wifi的領土,國內萬達廣場等商業地產也都紛紛布局Wifi,可以預見,在這些合力之下,流量的高價值場所將實現Wifi的無縫覆蓋。
另一方面,用戶會更傾向于將流量需求釋放在Wifi網絡下。Wifi覆蓋越廣泛,用戶就越傾向于使用Wifi,從操作系統到應用APP,也都針對Wifi做著各種優化,這樣的結果,有可能導致即便4G網速很快,用戶大流量部分的需求如下載軟件、觀看視頻等也會放在有Wifi的地方。
如果這樣的趨勢不斷發展下去,將對運營商形成非常難受的壓迫,當高價值、大流量的熱點份額被Wifi拿去,運營商的流量成本將越來越多攤分到低流量廣域覆蓋的地方,如果流量成本不能很好的被消化,那又反過來更促使用戶的流量消費投入到wifi中。惡性循環之下,Wifi可能會毀掉運營商的前程。
那運營商能否利用Wifi自行革命?事實上,原本國內最大的Wifi網絡也是由三大運營商建設和運營的,但其存在兩個難題:
一個是左右互博問題。運營商不會因為建設了Wifi,就能減少電信級網絡的建設,因為電信級網絡要發揮作用必須要廣域無縫覆蓋,如果大力建設Wifi反而會分流導致電信網絡的價值下降。
二是價值取向問題。商家建Wifi是出于吸引用戶,可以免費。但運營商進駐建Wifi是要花錢的,后續的運營也必然要收費,當然現在運營商也開始嘗試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前向免費的模式,但總體而言Wifi之于運營商的價值要遠低于電信級網絡。
當然,目前Wifi的真正影響還遠遠沒那么大。但是按照這樣的邏輯,Wifi真的很可能因為成本、因為模式、因為用戶使用行為的變遷,在商業上讓更為先進完美的運營商網絡難受,一批第三方Wifi運營商的崛起,可能意義上比虛擬運營商來得更深遠,他們恐怕才是電信運營商最強有力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