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改變了中國金融行業,其推出的各種理財產品迅速贏得了用戶和口碑,這也讓幾十年來靠吃“存貸差”的銀行業面臨被“革命”危險。
有意思的是,在OTT業務上已被互聯網企業革命的電信運營商們,正在加速踏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他們有何優勢和短板?成功率會有多大?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運營商推出的理財“寶寶”們,在用戶體驗以及投資回報方面,亮點乏善可陳,可能導致人氣不旺盛,難以為繼。
電信聯通急推互聯網金融產品,中移動靜悄悄
廣東聯通6月6日宣布與百度、富國基金合作,推出“沃百富”互聯網金融產品。目標將中國聯通話費賬號升級為理財賬號,聯合百度與聯通兩家在用戶規模、渠道、流量經營的優勢,共同發展用戶。富國基金目前由于資金量級較小,7日年化收益率在6.12%,暫時優于騰訊理財通(約4.52%)和余額寶(4.66%)。
而這已不是運營商推出的首款互聯網金融類產品。在此之前的2013年11月,中國聯通已與金鷹基金推出“零元購機”業務;2014年3月,北京電信與銀華基金推出“添益寶”;2014年5月,深圳聯通宣布與安信基金推出“話費寶”。總體來說,這些產品多采用0元購機、5000元以上預存話費作為基金、用戶收益在4%左右,但資金需要被凍結2年(合約期內)。
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忙著搶灘互聯網金融產品相比,中國移動目前并未動作。中移動某部門副總甚至反問筆者:“互聯網企業的理財產品已非常成熟,收益率不斷下滑,電信和聯通這時候才想起來做理財,是不是太晚了?”
聯通與電信為何搶灘互聯網金融?
業內有一種說法認為,電信運營商做理財最大優勢是基礎用戶多。其實電信和聯通用戶加起來不到5億,而騰訊微信用戶早超過了6億。中移動坐擁7.85億用戶,2013年營收6619億元,現金流更加充足。那么中國移動為何選擇按兵不動?聯通和電信為何著急動手?
多名運營商內部人士對筆者透露其中原委:
中國移動忙于TD-LTE網絡,而電信和聯通的FDD牌照尚未發放,整個集團業務轉型乏力,需要制造新的業務亮點。給資本市場講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無疑是一個好主意。
中國移動4G進攻勢頭太猛,電信和聯通3G用戶高ARPU值用戶正在回流中移動。而采用互聯網金融概念做合約機,可以挽留用戶繼續在網使用兩年,度過目前的4G“空窗”期。
早在2011年12月底,三大運營商子公司均已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后續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互聯網金融是另一個方向、另一支隊伍的新嘗試。
與互聯網搶食金融市場,用戶會選擇誰?
通過對比,筆者發現,運營商推出的理財產品與互聯網理財產品,主要區別有以下幾個:
1、運營商還依靠“搭售”。今天,阿里巴巴余額寶、騰訊財付通以及百度、網易等理財產品,用戶直接將錢轉移到到互聯網平臺上,就可以計算收益。而運營商推出的產品,往往是促銷型的“購手機”、“繳話費”等等,還要參與其合約計劃。
2、資金有“凍結期”。互聯網理財產品公開透明,資金進出比較自由。譬如,騰訊的理財通,每天收益是多少元,打開APP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而運營商的理財產品收益卻顯得比較模糊,一般資金都要被“凍結”兩年。
3、門檻太高。互聯網理財門檻比較低,而運營商推出的理財產品,多數最低價在5000元以上。中國聯通之前推出“零元購機”活動,用戶抵押5000元在聯通可以獲得一款手機,并且滿足每月用夠其規定的套餐話費,在兩年后可以拿回押金。
4、收益很一般。互聯網早期推出的理財產品,多數年收益在4%以上,最高達到7%。如今,多數理財產品跌進了3%時代,而運營商與基金公司合作,大多中間還被撥一次毛,利潤更低。銀華基金今年3月與北京電信推出買貨幣基金零元換手機活動,從運行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基金銷量沒有顯著增長。亦有知情人士稱,余額寶與電信的合作第一天也才賣出去270臺左右。若按貨幣基金0.33%的管理費計算,10億元的預存話費,基金公司獲得的收益為330萬元,但是剔除基金公司耗資系統開發和人力成本,剩下的也不多。
5、平臺用戶體驗不同。運營商需要將現有服務賬戶、第三方支付賬戶和理財產品賬戶打通,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其理財產品,還需與用戶簽署一大堆協議。內部支付瓶頸尚未打通,譬如,電信的“添益寶”需要高級實名認證,注冊用戶需上傳身份證圖片等;聯通“話費寶”直接跨界合作,并未通過“沃支付”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無論是余額寶還是理財通,公司內部平臺是互通的,用戶一鍵就可辦理業務。
6、動機不同。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還是百度,將理財產品當成進入金融市場敲門磚。目的是在互聯網市場構建自己的金融帝國,與銀行金融系統直接“對話”。而運營商則是為了留住用戶,臨時經營的一個副業。
電信運營商推互聯網金融,在動機和方式都與互聯網公司迥異。對于消費者來說,你會選擇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