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移動互聯網與微信等OTT沖擊,2014年三大運營商講的最多的就是“擁抱互聯網”及“去電信化。”但對于“黃金十年”已結束的運營商來說,如何互聯網化還是一大艱巨挑戰。
2014年的運營商,在轉型路上都做了哪些努力?對運營商和移動互聯網未來對格局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筆者走訪了運營商人士、產業鏈大佬以及行業專家,以下是信息整理:
三大運營商喊轉型都做了什么?
中國移動:整合基地業務,重塑飛信
中國移動曾是運營商面向互聯網業務轉型最早的倡導者,面對互聯網業務沖擊,中國移動陸續在全國部署了九大基地業務,但實踐證明,離開了運營商業務“輸血”,其基地業務大都難以形成獨立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與OTT業務迅速發展,中國移動決定將九大基地整合為兩個公司:新媒體集團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其中新媒體公司已經注冊為“咪咕文化科技集團公司”,整合音樂、游戲、動漫、視頻、閱讀5個子公司,是數字內容業務板塊的唯一運營實體,計劃于2015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而互聯網公司在歷經兩年論證后,也將于2015年初掛牌。中國移動內部人士透露,“設立在廣東基地的互聯網公司籌備已兩年有余,相關互聯網業務早已開展,掛牌只是時間問題。”
而原移動互聯網基地中所屬的“飛信”業務,在喊了兩年“重塑”之后,也終于開始有了眉目。據媒體報道,中國移動和阿里巴巴計劃組建合資公司單獨運作飛信,重塑飛信業務。對于阿里巴巴來說,其“往來”產品已基本走入了死胡同,而中國移動飛信業務在騰訊微信沖擊下,也基本上找不到北。如何重新激活飛信原有的近1億活躍用戶,并為阿里巴巴電商服務,這也是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最新的合作夢想與業務轉型方式。
中國移動在飛信之外,也在部署另外的OTT業務,2014年2月,中國移動CEO李躍曾公開表示:“短信、彩信業務繁榮期已過,收入銳減,中國移動將啟用下一代融合通信業務來應對來自OTT企業的競爭。據中國移動內部人士透露,以整合短信、彩信、視頻、用戶通訊錄和黃頁應用的融合通信業務,將于2015年上半年正式啟用。中國移動與騰訊在信息通信業務方面,將再次上演一場大戰。
中國電信:引入民資與“去電信化”
由于FDD牌照遲遲未發放,中國電信在三大運營商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手機新增用戶增長已大幅放緩,甚至今年7月出現了總用戶減少20萬的“負增長”局面。
重壓之下,中國電信掉頭的速度也最快。2014年5月,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公開宣稱,將進一步擴大對民企開放,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控股形式與中國電信合作。隨后的6月,中國電信炫彩公司出讓34.426%股份;7月,天翼閱讀出讓20.7%,引入投資1.39億元;8月,與網易就易信業務成了新公司,在控股的情況下出讓業務和市場運營。市場傳聞,中國電信還將就天翼空間業務與阿里巴巴、UC達成合作,由后兩者負責天翼空間今后的業務運營。
中國聯通:全面擁抱互聯網巨頭
在三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營收規模最小,利潤最薄,基地業務最少,因此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決心也最堅決。
如在微信等OTT業務中,中國移動采取的是全面反擊策略,高層甚至多次公開“炮轟”微信,中國電信則是扶植另一家互聯網巨頭共同抗擊。而中國聯通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全面合作態度,2013年,中國聯通廣東與騰訊微信合作推微信“沃卡”,今年業務拓展到廣西等地。
2014年6月,廣東聯通聯合百度推出理財產品的“沃百富”。另外,與百度知識體系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借助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直達號產品,構建中國聯通知識分享型服務體系。
除了與騰訊、百度的合作,中國聯通在今年2月出資2億元全資設立創投公司,定位于互聯網方向和電信增值業務方向,目前主要扶持中小互聯網企業。
中國聯通針對基地業務也進行了整合。11月底,中國聯通將旗下沃商店剝離出來,成立小沃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營。新公司定位為聯通最核心的應用分發平臺、唯一的手機游戲運營平臺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能力開放平臺。
運營商為何急于轉型?
“語音和短信不行了”,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GTI稱,OTT業務對中移動傳統通信業務沖擊之巨大。中移動順應產業變革方向和移動互聯網規律,加快推動戰略轉型,通過構建智能管道、搭建開放平臺、打造特色業務、展現友好等措施,積極實現運營商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創新思路。
從公開的數據看,2014年前三季度業績顯示,中移動前三季度營運凈利潤826億元,同比下降9.7%。傳統的語音和短信彩信下滑趨勢難以逆轉,后者更是有著20.2%的同比下降。
除此之外,民營企業進入通信行業已是大勢所趨,也成為政府與主管部門重點扶持的產業方向。某運營商中層對筆者表示,既然沒有了政策層面紅利,運營商也擋不住OTT等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全面滲透,不如早做打算,越早掉頭越能減少后期被動。
運營商轉型能成功嗎?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對筆者表示,從這一年來看,電信企業的轉型不算成功,其主要問題有三個:
1、思路不明確。無論是打著“去電信化”旗號,還是“新媒體公司”招牌,缺乏戰略性創新。譬如,易信、飛信等,完全模仿互聯網公司模式運作,卻沒有配套管理機制,只能是半途而廢;
2、沒有發揮自我優勢。運營商的優勢是管道,譬如寬帶網絡,光纖通道。如今,谷歌投入20億美元建光纖,國內世紀互聯、鵬博士等民企已開始普及光纖,可以看出,運營商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3、逆勢而為。譬如,組建鐵塔公司等已不符合互聯網的開放精神。
中研博峰副總裁沈拓則認為:“如果不能圍繞新型業務的特質為其創造生存發展的基礎土壤環境,而是簡單沿襲傳統業務的土壤環境,新型業務很難成功。
綜合以上信息,面對OTT等移動互聯網業務等全面沖擊,2014年成為運營商近10年來面向互聯網轉型步伐最快的一年。從長遠來看,運營商黃金十年的發展時代依然終結,傳統等語音和短信業務下滑已成趨勢,管道化似乎不可避免。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電信運營商在轉型過程中,已認識都自己的優缺點,不會偏離自己的主業,做好通信管道,通信服務,這是他們的主業。“運營商更加接地氣,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擁有較大的現金流,這才是變革時代生存的根本”,曾劍秋認為,基礎運營商具有穩定的利潤、市值,這是未來轉型互聯網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