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手機用戶接近13億,差不多人均1部了。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但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自己的話費會比自己估計得要高一些。查看話費單也會發現一些不明不白的服務項目,被稀里糊涂扣了錢。那么,這些服務項目哪來的?這些不明不白的錢又是如何被扣掉的呢?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曹先生,平時手機通訊費比較高,因為做生意,業務電話不少,所以一直也沒怎么注意話費。不久前,他查了一下自己的通訊費用詳單,結果讓他氣不打一處來:最近幾個月的賬單中,每個月都會有一些閱讀包、視頻包、娛樂包、手機電視之類的增值業務在按月扣錢。
曹先生撥打中國移動客服電話10086投訴,第二天,這些包月的增值業務就被統統取消了,而且,客服還表示要把多扣的1000多元退還給他,但是,這些消費究竟是怎么來的,移動公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第二天下午,記者和曹先生的家人一起來到中國移動營業廳咨詢,這些增值業務到底是怎么給訂上的?來到柜臺,工作人員還沒問具體細節,首先就把責任推了個一干二凈:“一個是人為的,一個是非人為的,就這兩種可能,沒有第三種。”
按照這位工作人員的說法,這些增值業務,要么是機主訂制上的,要么就是手機中病毒了。果真是這樣嗎?
通過查詢,2014年9月29日下午3點多,曾有人操作曹先生的手機號退訂了幾項收費的增值業務,而短短幾分鐘后,又訂上了另外兩個增值服務。這是曹先生自己操作的嗎?通過查詢這幾次的操作記錄發現,9月29日下午3點多,這些操作是在當地一個移動營業廳完成的,而操作的人則是這家營業廳的員工,工號顯示caah01。曹先生回憶,9月29日當天,他確實曾打電話委托這家營業廳辦理過話費變更業務,不過取消和開通增值業務的操作,并不是他本人要求辦理的。那么這又是怎么訂制上的呢?工作人員認為可能是當時曹先生把手機給了營業員請他幫忙操作訂上的,但曹先生說,9月29這天,他本人根本就沒有去過營業廳。
另外,在這個系統里,記者還看到10月21日曹先生的手機號又被莫名其妙地開通了好幾項增值業務,但究竟是如何訂上的,營業廳的工作人員表示查不到記錄。
全國各地許多移動用戶都表示有過類似的經歷。這些增值服務怎么訂制的呢?一位移動公司的區域經理向記者透露,這極有可能是移動公司工作人員在暗地里操作用戶號碼,給用戶添加的。
某移動公司區域經理王女士告訴記者:“我們每月、每季度、每年度都有任務,如果正常辦理基本上沒有網點能夠完成。有一部分是通過給客戶推銷辦理成功的,也有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開通的,還有一部分是沒有經過客戶的允許私自給辦理的。”
一位曾經在牡丹江移動公司工作過的員工也給記者看了一些內部資料,上面顯示牡丹江移動公司2013年2月給各營業廳下達的推廣任務中,光種類就有近20種,其中手機動漫雜志、視頻、游戲、閱讀等增值業務的任務量就有4萬7千多筆,假如一個用戶開通1項增值業務,這意味著,牡丹江移動各營業網點在二月份需要為4萬多移動用戶開通這些增值業務才算完成任務。而且每個月、每個季度移動公司還有考核,完成推廣任務的就能得到加分獎勵,完不成的則會被扣分。
一般來說,如果要開通這類收費的增值服務,都需要手機用戶的服務密碼,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并不知道用戶密碼,他們又是怎么能給用戶訂制上收費的增值服務的呢?知情人表示,最早開卡的時候,用戶一般都會留123456或者是手機的前6位或后6位等,都是非常簡單的,輕易就進去了。
開通增值服務后,一般情況下,系統會給用戶發送訂制成功的短信,知情人說,有的用戶會投訴,但絕大部分用戶不會追究。
這位知情人還拿出了一沓過去她操作過的流水記錄單,上面顯示,她過去對許多號碼的操作都是在短時間內連續重復操作的,開通某項增值業務,然后馬上取消,開通和取消的操作只在分秒之間。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她告訴記者,這一開一關,移動公司當月就會收取用戶費用,而她們當月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到下個月,還可以通過重復這樣的操作來完成自己下月的任務。
另外,據知情人介紹,有時為了批量推廣某項業務,靠逐個輸入服務密碼給用戶開通的方式效率不高,公司還會給各營業網點開通一批具有特殊權限、可以批量開通增值業務的“免密工號”,方便操作。
知情人介紹,免密工號一般只掌握在少數業務管理人員手中,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客戶辦理普通營業廳無法辦理的查詢、退訂、批量開通等業務。但牡丹江移動公司為了推廣業務,卻將免密工號下發到各營業網點,在未經用戶認同的情況下批量操作。前不久,不少牡丹江移動手機用戶都莫名其妙地“被開通”了一項名為“100元流量歡樂周”的服務,系統顯示這就是移動公司為目標客戶批量操作的。像這樣批量開通的業務,雖然大部分說是免費的,但很多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變為收費的了。
這樣開通的業務征求過用戶同意嗎?移動客服表示:“短信內容已經明確說明了,您要不參與的話可以回復否的,您沒有回復否的話就代表您同意了。”
不管愿意不愿意,知道不知道,反正是扣你沒商量,好多不明不白的手機扣費就是這么來的。這不光讓人生氣,更讓人覺得害怕。怕的是,這費說扣就扣,咱們可是防不勝防。本應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企業,卻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和技術之長,給消費者下套,騙取錢財。而且,這還不是一兩個人的個別行為,居然已經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消費者遇到這樣的事就會想,這種行為和偷錢搶錢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如果小偷偷錢被發現,肯定要被繩之以法。那么,手機運營商的這種行為又該如何界定,如何處理呢?作為企業,信用是根本。如果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不僅談不上發展,恐怕連生存都會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