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銀行打破了傳統的運營商界限,用戶都可以參與其中。專家表示,運營商的轉型不可能依賴類似流量銀行的業務一蹴而就,應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長遠的目光來推動運營商轉型
“我辦的是中國移動28元100兆流量套餐,經常流量一不小心就用超了;但有時月底流量沒用完,運營商又會清零,很不劃算。”家住北京市翠微路的葉先生說。
很多手機用戶都曾面臨和葉先生類似的煩惱,用戶在流量服務方面的需求促使運營商進行更精細化的流量經營。《經濟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大運營商已紛紛在流量經營上“發力”。例如,中國聯通于11月25日推出“流量銀行”業務,開通此業務后,用戶可以像存錢一樣,隨時查詢、存取和購買自己的流量,沒用完的流量可以轉贈他人,甚至通過參加活動可以免費賺取流量。中國電信日前推出的“流量寶”,是一個以“流量幣”為核心的互聯網流量經營平臺。當前流量寶已實現了三網(電信、移動、聯通)手機流量兌換、流量賺取以及轉贈等功能。
“傳統的以免、送為主的流量1.0經營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大流量時代的用戶需求,未來流量將連接一切。‘流量銀行’就是流量經營的一種有益探索。”中國聯通寬帶公司流量經營中心總經理周華說。
“‘流量銀行’為企業提供了龐大、高質量、真實的用戶平臺,為企業用戶擴張和精準營銷提供了先決條件。入駐‘流量銀行’平臺的企業,通過設計各種創新營銷推廣活動,吸引用戶積極參與互動和分享,可以提升企業推廣效率。”周華說。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流量銀行”打破了傳統的運營商界限,各運營商的用戶都可以參與其中,實現了無障礙的跨平臺運營。他認為,“流量銀行”等產品之所以能日漸走俏得益于3個因素:首先,運營商不斷改進技術,為流量的多元化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其次,來自互聯網的競爭促使運營商轉變模式。隨著蝸牛移動、巴士在線、京東商城等網絡運營商紛紛推出流量的精細化服務產品,運營商有必要通過發展“流量銀行”,增強用戶黏性,打造新的流量入口。再次,順應當前移動2.0時代的大勢所趨。在移動1.0時代,語音是最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用戶流量使用習慣逐漸形成,流量逐漸成為通信服務的主計費“貨幣”。“流量銀行”等產品覆蓋的用戶范圍更加廣泛,影響力也較大,流量贈送等特色服務會帶來很高用戶參與度,流量經營業務潛力巨大,將來有望成為移動通信的“新寵兒”。
也有用戶反映“流量銀行”的不足之處。用戶只有在“流量銀行”中購買的流量才能存儲并贈送他人,并以“流量幣”這種虛擬貨幣的形式體現。即使想通過“流量銀行”購買流量,或把別人贈送的流量幣兌換成流量充值到手機中,目前也僅限于中國聯通3G和4G手機用戶。針對這些問題,周華說,中國聯通對流量經營業務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未來“流量銀行”將打通第三方積分(如信用卡積分、超市會員積分等)與流量相互兌換,用流量來進行購物結算,真正實現流量的貨幣化功能。
付亮認為,從“流量銀行”的盈利模式看,運營商還未能完全擺脫舊有的思維模式,但從中看到了運營商的嘗試和探索。“流量銀行”未來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后續的服務是否能跟上,運營商的轉型也不可能依賴類似“流量銀行”的業務一蹴而就,應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長遠的目光來推動運營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