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悉,中國移動將在年底前上線融合通信業務。和之前的各種業務有所不同,該業務將會把原本獨立的短信、彩信轉變為基于數據流量或者wifi網絡的全新消息服務。該業務目前已經進入最后的資費體系設計階段,在實現商用之后,用戶的短信發送,將會完全基于網絡,從而實現免費。
眾所周知,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4G資費不斷下調,Wifi熱點無處不在,以微信和易信等產品為代表的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就連曾經火爆的拜年短信,都已經逐漸受到了微信的威脅。甚至隨著微信電話本的推出,讓運營商傳統的語音通訊業務也產生了"如坐針氈"的感覺。可以說,短信的實用價值正在降低。中國移動在此時上線融合通信業務,意義何在呢?
在固定寬帶上網的年代,運營商一直是一手遮天。如今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各種增值產品和服務已經形成了產業鏈。在3G發端以后,智能手機的價值被無限的釋放。騰訊微信,網易易信,還有各種其他OTT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虛擬運營商也在2013年正式發牌。由此,原本由三大運營商乾綱獨斷的通信市場,正在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入局。最關鍵的是,這些競爭者還都是基于運營商的網絡。這就形成了一種運營商搭臺,OTT企業唱戲的尷尬局面。這也儼然成為了運營商的轉型之困。
IDC圈評論員認為,中國移動在此時推出融合通信業務,實際上可以被理解為突破轉型困境的試水行為。按照目前的消息來看,中國移動在未來出售的手機當中將會植入融合通信業務,該業務甚至可以在沒有SIM卡的情況下,允許用戶像微信一樣,通過Wifi發送文字、圖片和位置信息。同時,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預付費,或者是后付費方式。我們應該對這種試水持肯定態度,不過憑心而論,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雖然中國移動也在向免費提供服務,依靠用戶獲利的方向靠攏。但是和微信相比,短信似乎已經成了“明日黃花”,其優勢已被極大的弱化。更重要的是,移動的服務目前還只是停留在“點對點”的層面上,用戶無論是發送短信還是圖片,都只能一對一,不能實現像微信那樣,用戶發一張圖片,立即會引來朋友圈內其他用戶共鳴的“點對面”效應。說的再直白一些,就是移動不具備微信那樣的生態圈。
雖然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運營商的根基仍在,網絡基礎仍在。據數據顯示,雖然短信業務的使用率在逐年下降,但2014年春節期間的拜年短信仍然有高達300億條之多,運營商在此期間的營收應該還能達到30億元左右。這至少表明,傳統運營商的用戶基礎依舊龐大。另外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4G時代也剛剛開局,此時實現融合仍可算是“亡羊補牢猶未晚”。在未來,運營商們如果能夠基于這種融合,實現用戶中心化服務和關系中心平臺的建立,那就仍有搬回局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