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條短信,誕生于1992年,由一位22歲的加拿大工程師,通過電腦發送,內容是“圣誕快樂”,但并沒收到回復。1993年,Nokia成為第一個生產GSM移動電話的公司,也使得用戶之間發送短信成為可能。
17年之后,到了2010年,全球短信發送量達到6.1萬億條,平均每秒19.2萬條。短信,曾一度被稱作“拇指經濟”,為各大通信服務商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最近這兩年,受到微信等軟件的沖擊,短信的風光不再。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通訊軟件,比如成亞剛剛提到的微信,已經給運營商的短信業務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這種新情況下,運營商們也開始動腦筋、想辦法了。
近日,中移動透露,該公司正在研發一個叫做“融合通信”的業務,這個名字聽上去挺專業啊。其實呢,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對于咱們用戶來講,這個業務就是把傳統短信、彩信轉變為基于數據流量的“新消息”服務,也就是說,以后發短信,花費的是我們俗稱的“流量”,這同時也意味著,短信“一毛錢一條”的收費時代即將過去。
4G時代,傳統通信運營商應該如何轉型?短信完成數據化、變身為流量,又有什么難度?
今天,你還在用短信嗎?
"我不用手機短信了,一個是貴,第二是大家都不用了互動比較麻煩。"
"我還用短信,因為有些人不想加微信。短信存的時間也比較長,方便查看。"
"我不用短信,不方面,發圖片表情都不好發。第二是垃圾短信太多了,好多短信都不看。"
"偶爾還是會用,因為有些老人不會用微信,只能用短信交流。"
中移動2014年前三季財報顯示,短信使用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2%。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短信一毛錢一條,而即使按1M流量一塊錢的高資費來算,用微信花1M也能發上千條文字消息。如此看,短信在4G時代消失很正常:
李易:坦白講,運營商將來短信肯定是賺不了錢了,未來連語音可能都很難賺到錢,光想靠流量,這也是一個全球的大趨勢。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截至2014年9月,移動4G用戶總數已達到4095萬;2014年前三季度數據流量同比增長98%,成為移動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樣看,中移動此時研發基于數據的"融合通信",動力不言自明。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工程師朱敏:
朱敏:像跨平臺的業務,類似于微信這樣的業務,對短信、彩信,甚至語音通話的沖擊都非常非常大。去年短彩信收入下降了6個百分點左右。這種沖擊是移動互聯網化的變革帶來的。所以它做這種大的調整、創新,更多是為了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的要求,應對移動互聯網下的競爭。
按照融合通信的規劃,"新消息"等功能,將以固化于手機硬件的方式實現,而不是像微信安裝APP的方式。李易認為,中移動自主品牌智能機,肯定率先搭載這些功能。至于在其他品牌完成植入途徑,困難也不大:
李易:畢竟現在有很多廠商跟中國移動多年的戰略合作關系,如果說要推進新業務,雙方合作,還是有方法的,比如說通過贈送一些什么,安裝一些流量包等優惠,或者在終端植入。
在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工程師朱敏看來,移動要想實現"新消息"的功能,完成傳統短信數據化變身,關鍵在于整個通信網絡的改造:
朱敏:無論怎么做,肯定要相應的進行網絡改造,包括計費系統。原來短信是通過短信平臺走,一條條,通過改造以后,直接按照流量走。計費系統原來是按照一條來計費,以后按照流量比特流來計費。這種改造是整個全網的改造,動作還是比較大的,不同的網絡設施,不同廠家的網絡設備之間都存在這種協同,并且是全網推進的,所以難度和成本都還是比較高的。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只是自己完成網絡改造,最低限度可以在自己的用戶內部推。
不過,對于消費者而言,真正關心的是,就算"新消息"實現了,免收短信費、只收流量費,聽起來和微信不就是一樣了嗎?那功能上,能和微信抗衡嗎?
"那我也不用,因為我不用短信不是因為貴,而是因為有更好的替代品。"
"有無線就用,沒有的話,我就要與微信對比哪個會更實惠。"
"如果按流量收費,也不用,很麻煩啊。微信這樣的平臺更漸變集約一些。"
"就算短信按流量收費我也不用,因為沒有微信生動,而且沒法語音。"
一位通信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新消息"實質意義不大:
業內人士:比如要在雙方手機都具備這個功能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能不能推起來都很難說。現在基本還是試驗階段。
中移動相關負責人對中國之聲記者直言,有媒體報道的"2015年實現短信按流量收費"的表述并不確切,該項目眼下仍處于開發階段,尚未有明確的推出時間表。同時,該負責人承認,短信數據流量化是大勢所趨,不過僅憑移動一家無法實現,需要移動與電信、聯通三家服務商之間的打通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