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互聯網技術的產業化,所有產業的互聯網化,是未來商業潮的兩大主旋律。何謂互聯網思維?按照趙大偉先生的觀點,不是將其作為技術或是工具,上個電商,或是開個微博那么簡單;而是必須用互聯網思維重塑企業戰略,運營,產品。這對運營商的營銷不無啟發。
一、用”大數據+云”增加平臺吸引力
人人都喜歡做平臺。平臺商業模式花精力少、有利潤、還占據產業鏈的高端。平臺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要成為平臺,一要有能力吸引足夠規模的用戶;二要提供給用戶有著巨大黏性的服務;三是能真正肯合作共贏、讓別人來賺錢的。運營商一直在通過“管道”核心資源優勢,將“用戶”“內容提供商”等用戶群體集合在一起。2014年,進入4G時代,高速無線寬帶網絡,作為連接用戶與移動互聯網服務通道,無疑提高了平臺運營效率。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要把大數據+云變成平臺基礎設施,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一切內容和應用都將投入“云”中,云計算服務改變了互聯網產品開發的模式,對移動互聯網公司來說,按需使用的資源供應方式,使其基本可以零資產運營;而超級數據中心逐漸成為IT資源和服務的提供者,蘊含巨大商業機會,改變了互聯網盈利模式。如Amazon就很好詮釋了大數據營銷的力量,其超過30%的銷售量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精準推薦帶來的。
大數據和云計算,像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可謂得數據者得天下。而運營商天然具有大數據優勢,擁有大量用戶相關數據,而且準確度高 在新的時期運營商不妨像在城市規劃中水電是社會公用基礎設施,在無線城市中 將“云+大數據”建成基礎設施服務,讓平臺上的各用戶群體打開“開關”即可使用。
二、電商不僅是渠道戰略
高昂的渠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產品的性價比。對很多企業來說,電商不過是將原來先下的銷售搬到線上, 當成另一個銷售渠道。同時,為了價格穩定方面考慮,企業還通常會用專屬電商品牌來分隔線上線下。以手機為例,盡管華為有了“榮耀”、中興運營“nubia”、聯想發布VIBE后,酷派推出“大神”,其根本還是希望能降低流通成本,以突出的性價比刷新廣大用戶的“心理底線”。
而這遠遠不是電商的全部。電商能發揮的更大重用是要能在線上聚合了用戶的需求,反過來影響線下的銷售和生產。仍以手機為例,如果中國移動自主品牌手機在線上銷售,配置為5寸四核、120w前置+800萬后向雙攝像頭,有黑\白兩種顏色。
在兩個月后,超過一半的用戶在線上反饋要求要有金色,又有20%的用戶希望前置攝像頭至少有500w像素。運營商能否迅速做出積極反應呢?這已不再只是單純銷售策略調整,而是涉及到生產線調整,是否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將已有的零部件經過再配置組裝后,為單個客戶或小批量多品種市場提供定制產品。這甚至是生產方式的調整,線上匯聚的需求能否倒逼生產方式的柔性化,從而使整條供應鏈圍繞著用戶的全面再造。這種方式被稱為“互聯網化的精益生產”,將成為未來商業模式的主要代表。
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宗旨是怎么創造用戶全流程的最佳體驗。用戶全流程貫穿各渠道,各終端,各媒介,以及用戶使用產品的各個環節。電商,并不僅僅是一個渠道,而是企業無縫聯接全渠道、全終端的消費體驗,最大化消費過程的愉悅性的一個有機部分。
三、用產品為王贏得用戶
與原有商業模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產品開發模式有了根本不同。首先是產品供應到用戶的環節非常短,基本一開發上線,即可交付用戶; 其次是用戶意見反饋成本非常低,用互聯網的方式甚至可以直接收集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反饋成本幾乎為零且十分便利。可以預見,渠道為王會逐步讓位于產品為王。
產品如何能為王?用一種匠人精神打造產品,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最好,甚至是超越用戶預期。運營商一直擅長的是“電信級“質量的產品,比如用12個月做出一個精品或龐然大物,這顯然是不適合移動互聯網。互聯網產品要在認準方向的基礎上,用最快的速度開發出核心功能,盡快發布。
只有盡快扔到市場中,才能盡快獲得用戶測試反饋,得到盡快改進空間。如何解決服務質量和開發速度的問題?可以參考如近期中國電信翼支付聯合民生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添益寶”的做法。在開發出產品后,中國電信迅速在全國內部員工試用,搜集使用意見并改進,在三個月后正式推出市場,再輔以下載即送4g流量的營銷政策,迅速獲得了二十幾萬用戶。
產品開發,首先是拼速度,然后才是各種功能和體驗的完善。市場從來沒有等過誰,在你能夠支撐的極限內,“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中勢必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