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這一詞匯開始頻繁出現在互聯網搜索欄,各大IT巨頭也開始鼓吹自己企業即將譜寫“大數據”藍圖。
那究竟什么是“大數據”呢?編者今天就給各位普及下:所謂“大數據”也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有效資訊。以往公司傳統的做法是將所有信息簡單堆在一起,僅將其當作公司治理規則所必須要保存的信息加以處理,而不是將它們作為戰略轉變的工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行業發現了數據價值,也發現了數據真正的價值在于將正確的信息在正確的時間交付到正確的人手中。因此可見,未來市場將屬于那些能夠駕馭數據的公司。這些數據不僅將幫助公司徹底了解各類客戶的真正需求,也將幫助公司管理層深入了解公司內部的各方問題,從而讓決策者能夠內外結合的做出符合公司發展規律的決策。
那么在簡單了解大數據的理論基礎后,我們再結合這些年馬云的幾個跳躍性動作來看看他隱藏在迷霧下的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
2006年,阿里巴巴收購由前員工李治國創辦的口碑網,隨后并入淘寶網站,建立淘寶本地生活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本地商戶信息、電子優惠券、團購、租房、外賣和演出等服務,并擁有本地生活、淘寶電影等兩個移動客戶端。
2012年11月阿里巴巴收購丁丁網,首次將本地生活領域通往O2O電子商務平臺,也將阿里巴巴多個業務部門和丁丁網對接協同。
2013年10月,天貓和銀泰商業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高層接受采訪時表示,天貓和銀泰將共同探索商業O2O發展模式,雙方會在系統、庫存、會員、服務流程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業內人士分析,此次阿里的合作最重要的意義并非在銀泰。一旦此項模式成功運作,將會迅速復制至其他大型的商場和超市。
2014年2月10日阿里巴巴以11億美元現金收購高德公司72%股份,正式成為高德東家。據雙方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和高德合作后將在地圖搜索、產品商業化、數據共享、云計算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特別是在數據共享方面,雙方將共建一個大數據服務體系。
2014年4月,馬云收購恒生集團100%股權,收購完成后,馬云將持有恒生電子20.62%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同時亦成為恒生電子旗下浙江維爾科技(國內身份識別領先企業)最大股東。同日,阿里巴巴掌控的招財寶公司在上海設立,意在打造一個專門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平臺,開拓除了天弘基金之外的其他金融機構。
以上回顧的過去幾年,阿里巴巴大魚小魚通殺,或入股或直接收購了超過十幾家規模不小的公司。社交方面如投資陌陌、新浪微博、美國TANGO;收購O2O基礎應用高德地圖、打車應用快的、中信大數據;音樂方面收購蝦米網、天天動聽;金融方面投資眾安保險、天弘基金、恒生集團等;文化方面并購文化中國,出手娛樂寶等等。這些或大或小的行動無不證明了阿里對建立以大數據為核心構建商業帝國的踐行
想必大家都記得2013年末阿里與騰訊掀起的打車軟件大戰,明眼人都知道兩家為搶終端客戶不惜大下血本。那終端客戶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對阿里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從他的收購就可看出,很早以前阿里就在為了終端客戶而疲于奔波。
從早期收購口碑網開始,阿里為的就是口碑網積累的用戶數據,從口碑網了解不同年齡層的人對吃住行玩樂等各方面的不同需求。然后通過高德地圖、丁丁網等,對消費者進行生活軌跡定位。最后通過恒生集團的金融數據,對消費者閑暇金錢的管理進行分析和比對,建立一個消費者數據庫。
那這個龐大的數據庫,最終為什么服務呢?答案是:手機支付終端!沒錯,所有的這些,阿里都是為了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生活需求,打造一個全方位的終端支付網絡。為的是讓消費者通過手機就可以完成:購物、付款、導航、轉賬、理財、旅行等所有事情。
但這步棋,目前不止阿里在走,騰訊也在走,百度也在干。微信的出現,阿里已經慢了騰訊一步,雖然阿里入股微博在先,搶占了部分先機,卻沒料到兩年后慘敗在微信上。鑒于這點,阿里以后的每一步就走得格外小心和果斷。以至于今年年初阿里就忙不迭的重金收購恒生集團,一箭雙雕,一箭射向恒生金融數據,一箭射向恒生旗下控股的身份識別公司。據悉,這家公司已擁有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指紋識別技術——“超級指紋算法”,此算法不但可與蘋果指紋技術媲美,更在某一程度上大大趕超了蘋果指紋技術。因此,阿里正是想利用這著棋,率先搶占指紋終端支付市場,讓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認可阿里的安全支付模式。并且,據消息稱,阿里也在嘗試指紋手機的開發,并打算和蘋果手機一拼高下。
正所謂高手過招,步步驚心。阿里、騰訊、百度三大巨頭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三足鼎立,各占據半壁江山,人人都在密謀下一次更措手不及的進攻。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無論最后誰是大數據時代的贏家,只要我們能擁有更便捷、安全的生活模式,就是他們對人類發展做的最大貢獻,也是我們最希望擁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