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春節,短信、電話拜年都會成為人們春節開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大運營商也將在紅火的春節中大賺一筆,而今年春節,春節拜年短信在經歷了十多年高速增長和3年穩定爬坡之后,第一次調頭下滑。全國短信發送量同比去年下降4成多。微信成為親朋好友之間互致祝賀的主要途徑。
數據
短信拜年降4成
微信流量直線漲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春節長假期間,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累計達到182.1億條,比2013年春節下降超過40%;除夕當日發送量110.4億條,比2013年除夕下降了8%。
用戶不發短信了,他們用什么拜年?并不是打電話。在2014年春節,運營商8天(除夕加7天春節假期)的移動電話去話總時長416.8億分鐘,只有平時通話量的3/4,也低于2013年的假期7天總時長。用戶們或許在上微信,或許上來往,或許做其他,反正,他們轉移到了其他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之上。從除夕到初七的8天里,平均每個全國手機用戶使用46.6M流量,比2013年平均每日增加了63%。
“本來除夕是收拜年短信的高峰,但是今年只收到了寥寥幾條。”市民黃先生反饋,“反而是微信里群發的拜年短信特別多,也有朋友用語音拜年,視頻拜年,群組拜年。”
對于傳統短信的下滑遇冷,不少現象在外界預期之中,但超過40%的萎縮比例,仍然讓人觸目驚心。在春節前,多位資深的行業觀察人士給出的預測是下滑10%—20%,即使最悲觀的預測,都沒有超過30%。
一位通訊業內人士表示,前些年,運營商春節最擔心的,是洶涌而來的短信,造成網絡延時甚至崩潰,但在2014年,擔心的居然不是爆棚而是下滑。
從電話拜年到短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近年來數據變化特別大。根據公開數據,2009年是短信拜年的興起,全國春節期間的短信發送量達到180億條,此后逐年增長,直至2013年春節期間短信發送量累計達到311.7億條;2014年的春節則開始被微信占去風頭。
騰訊官方信息透露,除夕夜微信用戶信息發送總量是去年的2倍。除夕當天,微信發送量達到高峰時段,平均一分鐘就有1000萬條信息發出;除夕當晚,騰訊QQ的發送量最高達到每秒5萬條。
現狀
互聯支付 高調進軍網絡金融業務
除了微信拜年,今年春節紅遍大江南北的便是微信紅包爆發,其取得的成功讓很多業內外人士大跌眼鏡。
市民肖先生春節期間就因為微信紅包鬧得廢寢忘食。“我從初一到初五,就連上廁所都拿著手機。”肖先生告訴記者,微信紅包今年在他的高中同學群里相當流行,大家都在搶紅包、發紅包,為了多多地搶到紅包,他幾乎做到了24小時“人機合一”,只要手機一響,“紅包大戰”就打響了。“在我的努力下,今年搶了接近40元的微信紅包。”肖先生開心地說,大家送的錢不多,最大的一個紅包里面有8.88元,但紅包卻讓多年不“說話”的同學群又熱鬧起來。
經過這個春節,“你搶到多少紅包?”已經成為這個馬年春節友人之間的時髦問候。這個由騰訊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務,在新年伊始引發社交工具上發紅包、搶紅包、討要紅包的狂歡盛宴。
根據騰訊方面披露的數據,微信紅包上線后,從除夕到初八短短9天時間發展了800萬用戶,超過4000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個用戶搶到了四到五個紅包,總額近2億元。有網友評論說,微信幾乎是一個晚上干了支付寶八年的活兒,而且還不花騰訊一分錢。
實際上,微信紅包的交易量和支付寶比起來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微信的成功在于,通過一個很小的應用捆綁了大量的銀行卡,并且培養了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更讓阿里忌憚的恐怕還是微信支付所依靠的巨大的社交平臺。有了這個巨大的社交平臺,微信用戶向微信支付用戶的遷移相當容易,而且在此基礎上還能開展多種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前景巨大。阿里巴巴強推和微信類似的來往應用,也正是想在移動社交平臺上一爭高下。
對于微信紅包的火爆,馬云表示,這是“珍珠港偷襲”,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春節很快過去,讓市場長期健康受益才是最為重要的。據統計,2014年春節期間,支付寶手機支付超過1億筆,占支付寶支付比例的52%,支付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而與此同時,借微信紅包打了個漂亮“突擊戰”的騰訊卻對此事相當低調。
影響
運營商NFC“躺著中槍”
微信紅包的成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威脅,包括微博、支付寶等,受到巨大沖擊的還要數NFC支付。經過微信紅包的成功,不少用戶已經開始有了微信支付的習慣,尤其在小額支付領域,這更讓NFC移動支付“躺著中槍”。
NFC從產品提出到標準博弈、標準確立,再到產品開始推廣已經過去了多年。銀行業、運營商對于推廣NFC也算積極主動,然而大規模的產品普及始終沒有實現。自去年開始,移動、聯通等運營商大力推展自己的NFC移動支付業務,同時,NFC支付也在現實中被應用到了公交車、地鐵站。但記者近日乘坐多趟公交及地鐵時發現,沒有一個乘客是直接用手機刷卡進站或乘車的,多數市民仍將手機及市政交通一卡通分開來用,而部分用戶甚至不覺得NFC方便。
“NFC太費電啊,白天拿著手機出門,有時候一天都不夠用,再開著NFC多費電,不方便,多帶張卡就可以了。”一位市民稱。
而在記者的采訪中,記者發現更多的市民則是直接表示“不知道什么是NFC”、自己的手機不支持“NFC”。對比目前多款手機,記者發現除了HTC one、三星note2等型號外,連時下大為流行的iPhone都不支持NFC,終端的障礙成了不少用戶糾結的地方。
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想用NFC支付,首先用戶得換一個帶有NFC等功能的終端,按目前行情來看價格基本在4000-5000元左右,其次,還要換一個SIM卡,這部分費用有的時候由運營商承擔,但是用戶需要到指定的網點辦理。
再者,要辦一張具備手機錢包功能的專用銀行卡。使用時,需要下載一個客戶端,將銀行卡中的錢轉到相應的手機錢包賬戶中,這樣才能順利使用NFC。且不說換手機需要的資金成本,僅是辦理各種卡需要的時間成本,就能把很多客戶擋在門外。以“快捷、方便”作為主打功能的移動支付,給用戶設立的門檻可夠高的。然而移動互聯網支付卻將門檻無限降低——只要你愿意綁定一張銀行卡,只需要設定幾個密碼,就能夠實現隨時隨地支付。
分析
多因素導致NFC發展緩慢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移動網絡運營商就開始探索移動支付概念,但并沒有取得有效的進展。除了在日韓等國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勢頭,全球移動支付的發展很長時間都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
中國也是移動支付出現較早的國家之一,但一直到2011年移動支付業務應用仍然較少,市場規模難以大幅擴大,主要原因包括缺乏應用基礎,要想完成近場支付,必須要有兩個終端, 一個是具有移動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動終端,如NFC手機,另一個則是支持移動支付技術的商家終端,如非接觸式POS機等。NFC在手機中的廣泛規模應用始于2011年,在2011年以前,搭載NFC手機非常少。
其次,技術標準不統一也是制約NFC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障礙。運營商、銀聯各自為戰,紛紛推出以自己為主導的移動支付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制約的現象,影響了移動支付的發展。如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關于2.4G和13.36M之爭就曾對一些芯片終端制造商產生了困擾。
從消費者的角度上講,消費者移動支付觀念尚未養成。2010年之前國內的移動互聯網覆蓋基礎稍弱,2010年之前移動互聯網用戶量不到2億人,移動電子商務用戶僅為0.77億人,廣大的國內用戶沒有養成使用移動網絡進行支付的習慣,限制了用戶使用近場支付的思維。
大力發展NFC的運營商面對移動互聯支付的快速發展,顯然有些受傷。難度巨大的用戶終端更換和商戶終端鋪設是NFC運營商的“痛點”,而移動互聯支付完全跳過了這兩步,只用一個軟件就解決了問題。運營商只有提速NFC的布局,趕在移動互聯支付之前加快完善線下支付場景。NFC安全性更高、適用場景更多,借助這些優勢,運營商大力發展NFC也不是沒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