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連接互聯網的首選設備,移動設備正在搶走PC、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的風頭,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實際上,由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攜帶,使用便利,用戶體驗正在發生全方位的巨大變化。因其易于使用的用戶界面,移動設備如今已經無處不在。我們不妨看一下目前的趨勢[1]:
· 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0億,其中有8.19億(超過80%)通過移動設備進行訪問;
· 新浪微博,作為中國迄今影響力最大的微博平臺,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總注冊用戶已達到5.36 億,其中有超過75%用戶通過移動端進行訪問[2];同時,以手機為依托的微信用戶數也已突破6億;
· iTunes是世界上最大的音樂銷售商;
亞洲市場為全球移動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2012年亞洲地區活躍移動用戶數約為8.95億[3]。根據尼爾森“2013智能手機深入研究”顯示,亞太地區智能手機滲透率正在激增,為移動商務帶來了巨大機會。移動商務在韓國、日本等成熟市場已經卓有成效,2013年7月,每10個日本消費者中有將近9個(89%)參與了移動商務,韓國這一數字約為2/3(67%)。隨著移動技術在這些成熟市場的流行,新加坡、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成為大型移動商務市場的前景也十分被看好??梢哉f,移動商務重塑亞洲零售市場的整體格局,只是時間問題。
移動對亞洲的巨大影響在中國市場也得到了同樣的體現: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活躍的智能設備數量超過7億[4],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的高速增長,移動商務必將成為2014年中國電市場競爭的焦點。以2013年的“雙十一”為例:350億元交易當中,有四分之一是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完成的。IDC預測2014年中國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達到1552.2億元,比2013年增長67.9%,遠高于同期網絡零售市場28%的市場平均增速[5]。
如今,移動商務影響到的不僅是精通技術的開發人員,還有最終消費者,他們對移動商務的預期正日益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工作場所,24小時不間斷的連接性和瞬時更新將成為一種常態而非例外。顯然,企業應用需要遷移到移動設備上,以提高企業以及這些年輕工作者的效率。
因此,90%的首席信息官計劃2014年部署超過25種移動應用,就不足為奇了,到2015年,移動應用開發項目的數量將超過活躍PC項目,二者比例將達到4:1[6]。在中國,企業用戶對于移動化的態度也越來越趨向主動和開放,根據CA Technologies委托的全球調查報告《科技洞察報告:企業移動化——應用為王》報告顯示[7]:中國企業對移動化戰略的推進速度高于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在移動化方面的整體IT支出將在未來三年內增長1/3 ;95%的被調查者已經部署、或在一年內有計劃部署企業移動化戰略,已成功采用移動化措施的中國企業在提高收入、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升競爭力、改善客戶體驗、提高員工生產力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均提高了12到18個百分點。中國企業對于移動趨勢的擁抱不容置疑。
制定移動路線圖
當董事會討論向移動技術遷移時,當務之急是制定移動路線圖。企業可能很難一次就將所有應用都遷移到移動設備上,正因如此,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制定的遷移路線圖有助于確定應用遷移的順序。企業需要從關鍵應用(即在一開始就能提供最大價值的應用)開始,逐步轉變成“移動為先”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在開始考慮新應用或新解決方案時就會考慮移動的需求,或者在開發移動應用時,就開始考慮其實際使用情況,例如設備外形尺寸、必要的功能、易用性等。確實,如果企業設定了一個移動技術為先的未來愿景,那么在其產品開發的最初階段,他們就可以針對這種愿景開展關鍵的頭腦風暴,以確保良好的移動體驗能成為其所有應用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有時,正是由于缺乏這樣的思維模式,企業往往會追溯過去的做法,然而僅是簡單地將Web應用功能復制到移動應用中已經行不通了。例如,一個客戶想通過移動設備進行一筆銀行交易。如果指望著客戶愿意等上兩天拿到密碼再完成交易,那就根本談不上客戶所希望從移動應用中獲取的便利性和即時訪問性了。
發揮移動設備的威力,認清移動設備的局限
企業需要發揮移動設備的潛力,也要認清移動設備的局限。盡管移動設備提供的基于位置的解決方案十分高效,其相對較小的顯示屏并不適合顯示長且過于紛繁的網頁,造成瀏覽不夠方便。為移動設備設計應用時,企業需要注意,與平板電腦及臺式機相比,用戶可能用手機做哪些不同的事情。首先需要確定應用目前的使用狀態及其對移動設備的適用性。大多數Web應用實際上都不適合移動設備,用戶在三到四英寸顯示屏或移動設備上查看這類應用的內容時十分不便。開發移動應用時,企業需要讓應用更適合移動設備,再進一步則是采用反饋式的設計,使得應用更加用戶友好:要么是向移動用戶提供不同的訪問流程,要么干脆提供不同的信息類型。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優化移動應用體驗,企業總是可以重新設計、重新開發。但是,在涉足為移動設備定制應用時,企業應該首先評估要通過該應用實現什么目標,還要考慮與GPS、相機等很多標準功能的集成問題。很多時候,僅僅通過短信或社交網絡發送一條簡單的信息,就足以創造令人愉悅的用戶體驗。
后端系統舉足輕重
尤其對企業而言,著手開發移動應用不僅涉及設備、設計、應用界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需要提供一個完整的端到端的用戶體驗。這種用戶體驗取決于穩定的后端。對企業而言,無論是開發B2B、B2C還是B2E移動應用,集成以及對后端系統的安全訪問都是最重要。一個常用的做法是在后端系統中加入Web API,但是因為這種架構需要持續連接,而一旦移動設備斷開連接,難題就出現了。當用戶的連接斷開時,“交易重放(Transaction Replay)”模式很有效,因為緩存數據庫就在移動客戶端上,使得用戶能夠進行所有可進行的交易并被順序記錄下來,這樣當連接恢復后即可重放這些記錄。在連接持續且可靠的情況下,開放的后端系統越來越多地成為各種企業的首選平臺,因為這種后端系統可以充分發揮云、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威力。此外,安全問題對于企業也十分重要。
移動設備帶來的便利不能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尤其是,隨著移動支付快速滲透到零售渠道,企業必須考慮從終端設備到數據中心的安全性問題。2013年,將近1/10的零售商接受移動支付方式,這表明自2011年以來接受移動支付的零售商增加了50%。毫無疑問,安全性是完整移動體驗的關鍵部分,不僅對最終用戶如此,對商家也一樣。最近一次以“移動欺詐的成本”為題的研究顯示[8],欺詐威脅對商家影響巨大,通過移動渠道發生100美元欺詐損失,商家的實際損失可達到283美元。
即便是在封閉的企業網絡內部,移動設備也帶來了巨大的安全威脅。根據B2B International and Kapersky Lab 于2013年5月所做的題為“全球企業IT安全風險”的研究顯示,用來處理工作相關事務的個人移動設備一直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危險之一,65%參與這項調查的人表示,“BYOD”政策中存在安全隱患[9]。
該研究還顯示,僅14%的公司針對其企業網絡制定了全面的移動設備安全政策。這個比例可以說低得驚人,因為事實顯示:移動設備造成的重大數據泄露要比釣魚式攻擊(5%參與調查的公司遭遇過)、員工欺詐(4%)及商業間諜行為(3%)相比多得多。企業需要在移動設備上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隔離個人數據和企業敏感數據。真正的“BYOD”管理意味著為企業應用提供一個安全的容器,以便企業能夠保護訪問特權,方便地隔離、保護和擦除企業應用以及員工、合作伙伴或客戶的電子郵件及數據。從最終用戶的角度來看,“BYOD”管理還意味著個人的應用及數據可以與企業信息隔離。
甲骨文的移動戰略是為客戶提供一個強大的移動平臺基礎,在此之上,客戶或是可以自行開發相應的移動應用,或是可以直接部署甲骨文提供的移動版軟件,如PeopleSoft。此外,利用甲骨文提供的諸如Oracle ADF Mobile等開發工具,僅需一次編程,企業即可建立移動應用并無縫擴展至iOS與Android系統,同時也能夠為本地設備服務、離線應用訪問以及可能的未來擴展提供移動支持。不僅如此,甲骨文也始終致力于為企業優化移動安全,通過對Bitzer Mobile等公司的收購以及對研發的投入,甲骨文能夠在移動端對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實現區隔,有效保護雙方隱私,保障企業及個人數據的安全,解決“BYOD”的隱患。
隨著企業開始認識到全面安全架構的重要性,認識到建立強大、穩定和安全的移動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企業正期盼抓住移動、云及社交媒體帶來的新機會。畢竟,移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它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而且有可能改變未來幾代人的企業經營模式。未來的企業須認真地擁抱這場移動革命,在安全的平臺上為任意應用、任意設備、任意數據都提供引人入勝的用戶體驗。
[1]金融服務提供商Avendus 2013年3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印度移動互聯網– 革命已經開始”:http://www.avendus.com/Files/Fund%20Performance%20PDF/Avendus_Report-India's_Mobile_Internet-2013.pdf
[2]新浪微博2013年Q1財報
[3]Nielsen“ 2013智能手機深入研究”:http://www.nielsen.com/my/en/insights/news/2013/the-asian-mobile-consumer-decoded0.html
[4]友盟2013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
[5]IDC:中國互聯網產業十大預測
[6]《福布斯》:2012移動商務統計數字
[7]TechInsights Report: Enterprise Mobility- It’s All About the Apps
[8]LexisNexis 2013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移動欺詐的真實成本。
[9]卡巴斯基與B2B國際研究:全球企業IT安全風險,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