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證券日報》這份證監會、銀保監會制定信息發布的權威報紙發布文章《11月份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額創年內最低》,其中提到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11月份融資筆數超兩位數的僅有區塊鏈和支付領域,分別獲26筆(11.2億元)、11筆(21.1億元)融資。
在《證券日報》的專業角度看來,“進入下半年,隨著互金行業監管趨嚴,資本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熱情也有所消退,但也有企業在資本寒冬下突圍。”——因此,從上半年的過熱中逐漸回歸常態的區塊鏈,融資也從今年6、7、8月每月超60筆變為了如今的26筆,區塊鏈依然領跑金融科技領域。
不過,除了“幣圈”導致的監管影響外,“從全球來看,區塊鏈技術尚屬于初級階段,新技術從產生到規模化應用,需要一定的探索過程。當前區塊鏈技術應用主要集中于對實時性、交易吞吐量要求不高的現有業務場景的改進,金融機構挖掘創新業務場景的能力相對不足,這也是區塊鏈領域投融資轉冷的重要原因。”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區塊鏈如何真正落地?真正產生巨大的影響?真正改善社會效率和民生?實際上,答案在《人民日報》的整版報道之中。
人民日報:區塊鏈是智慧社會的要素
2018年12月2日,《人民日報》第7版“觀察”整版討論“智慧社會”,該概念是十九大報告中科學判斷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作出的戰略部署,非常重要,將直接影響未來國民經濟走向和科技企業的發展方向。
在整版報道中,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郭軍等專家從愿景、基石、實操等角度分析了智慧社會的未來。而值得區塊鏈從業者關注是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寫作的《技術思維倫理——建設智慧社會要把握三大要素》這篇文章。
文章在分析智慧社會相關技術時寫道:
“這些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目的是實現物的智能化,可以將目前人們使用的大量電子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和友好,使用也更加便利。
“第二類是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技術,人們可以實現關系的智能化。當然,這里指的是更高層級的區塊鏈技術。具體而言,區塊鏈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區塊鏈1.0被稱為數字資產,也就是以以太坊等技術基礎上實現的合約系統;而區塊鏈3.0的目標應是智能社會。
“可以預見,將來人類社會將存在大量的智能體,人與智能體、智能體與智能體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常復雜。通過區塊鏈技術特別是智能合約技術所建立的社會關系,將是一種新型的智能社會關系。可以說,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是密切關聯的兩種技術,兩者可能會在未來日益融合,共同推動智慧社會發展。”
從專家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站在宏觀層面,區塊鏈是和人工智能并行的重要技術,在未來的中國社會圖景中,擁有重大意義。通過區塊鏈實現關系的智能化,并解決人和智能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價值,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這并不是第一次人民日報對區塊鏈表態,此前我們曾進行過多次分析。比如針對人民日報社出版的《區塊鏈領導干部讀本》我們就非常向讀者們推薦。(這本書作者身份成謎,但是你不看,搞區塊鏈可能是癡人說夢、看完這本書,區塊鏈的春天就來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區塊鏈極為鮮明的應用場景——公共領域,這一點和V神前幾天發布的微博內容(點擊查看分析文章)有一些近似。在非金融應用中,我們可以用區塊鏈的底層技術解決稅務、票據、清結算、公益、保險、清關、學歷驗證、過程溯源、質量體系建設、IP和專利流轉等實際問題,未來采用區塊鏈解決人和人的關系、人的確立、關系的智能化等,僅此一點,就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并且會對社會實際有用,“使新技術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