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末,Gartner發布了2019年十大戰略技術發展趨勢,分別為自主設備、增強分析、AI驅動的開發、邊緣計算、沉浸式體驗、區塊鏈、智能空間、隱私與道德、量子計算。雖然這些技術表面看似乎毫不相關,但細究根源,提供計算力的云,是其背后最基礎的連接點。
從產業發展來看,2019年,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的ToB化、數據中心互聯網化等產業浪潮,以及AI、IoT、區塊鏈等技術變革均將繼續向前發展,層出不窮的創新技術將漸次融入科技浪潮中,轉化成無數靈活可用的新產品,云計算作為信息科技領域的水電煤,其公共屬性將愈發明顯,在這場科技變革中將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據Gartner統計,全球物聯設備總數量從2016年的60+億增加到2017年的80+億,預計2020年全球將達到至少300+億物聯設備。超大規模的聯網設備離不開專業云計算服務的支持,目前主流云服務商均已推出自己的IoT戰略,供廣大合作伙伴及客戶方便快捷地接入。
如果說云計算的上半場是以消費互聯網為主導,那么以企業信息化改造為核心的下半場,其橫跨了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最后到萬物互聯網,構成一張物物相連的超大規模互聯網絡,云計算作為連接的關鍵支撐,隨著IoT日漸成熟,可發揮的作用將會愈發重要。可以預見的是,未來IoT連接需求將無處不在,基于云的IoT將成為云廠商們的下一個角力點。
據IDC的預測,到2020年40%的物聯網數據將會在網絡邊緣自動處理,到2025年這個比例會超過 50%。隨著IoT市場的全面爆發,大量實時的需要交互的計算將在邊緣節點完成,邊緣計算能夠有效避免數據向云端傳輸時所面臨的帶寬限制、數據泄露風險和時延問題,成為下一階段的關鍵點。
盡管公有云已是公認的未來,但大部分的傳統企業都不會直接走到公有云,這當中既有對數據主權、監管合規等方面的要求,也有自身業務轉型難以一步到位的特征,所以現階段很多企業更傾向于私有化的形式上云,而具備公有云與私有云兩者優勢的專有云,成為當前階段的最佳選擇。專有云,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企業內部私有的“公有云”,將成熟的公有云平臺縮小或內化了,其本質內核是經過規模化運營實踐驗證的公有云。
Gartner預測,到2021年,中國市場公有云和專有云的收入占比為4:6。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專有云將快速進入舞臺中央,成為云計算下半場的主導力量。在可預見的未來,互聯網企業上云結束,各大云廠商對于傳統政企市場的爭奪空前激烈,專有云之爭將全面爆發,云計算也將在曲折中持續接近終極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