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識機制合約的約束下,系統的租值和租值耗散是區塊鏈系統存在的合理結果。
以比特幣系統為例,礦工每10分鐘產出一個區塊賬本,獲得一次系統通證獎勵。這是一個經濟學中典型的合約安排,即對一個區塊賬本記賬權競爭進行約束、規范收入分配。一個區塊內,只有一個礦工爭得記賬權,并獲得全部的通證獎勵。這種分配方式聽起來就好像一群人共同搬石上山,然后勞務費只給出力氣最大的那個人一樣匪夷所思。
一個區塊內未爭得記賬權的礦工的算力消耗在經濟學上如何理解,是否如許多人詬病的那樣“浪費”。其他礦工的付出是顯而易見的,在一個區塊內,是沒有收入的,在不增加算力的情況下,可能一直無法獲得收入;同樣很明顯的是,其他礦工的算力消耗似乎并非無意義的——工作量證明,礦工的算力競爭保護了51%攻擊的門檻和系統的可靠性。
試想一下,假設全球只有3臺計算機運行比特幣的區塊鏈賬本,先不說能否處理得了大量的交易,任何一個人迅速投入4臺計算機就可以穩穩地進行51%攻擊,改寫比特幣賬本。關于POW高耗電,行業內很多人都有上述的疑問,看似明顯的“浪費”又似乎是合理的。
在經濟學上,這其實是考察系統的產出和租值耗散之間的關系。簡單說,礦工競爭下投入的算力資源的收入到底如何——這是考察算力資源的租值,浪費是否嚴重——考察租值耗散的情況。
1. 礦工的收入和成本:租值
1.1 礦工算力資源的成本分析須從租值角度考察
區塊鏈系統的市場要素包括礦工、消費者和資源供給者,市場結構涉及賬本資源、礦工算力兩類資源和兩個交易市場,區塊鏈系統的資源包括了這兩類資源。市場要素的分配收入是在共識機制(合約)的約束下競爭所得。
拋開區塊鏈系統的賬本資源(例如房產鏈中的房產資源),狹義地說,區塊鏈系統所直接投入的資源是礦工的算力資源。如比特幣系統,礦工消耗真金白銀,換取通證獎勵,這就是礦工的收入和成本。
我們談論POW機制的高耗電是否浪費的時候,站在這個層面,實際上是探討,礦工投入的算力資源的所提現的價值高低,這就是租值。下面我們先明確一下收入、成本和租值的概念。
1.2 收入的概念
費雪有句名言: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 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費雪,在其著作《利息理論》中講到,資產價值來自于未來收入的折現,資產的價值來自于能夠帶來收入的價值。
說到收入,我們通常會因一些常識而誤解。站在勞動者的角度,收入是工資,站在公司的角度收入可能指的是營業收入或者利潤;這些都不是收入的完整概念,其實讀過《利息理論》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些可能是一種利息存在,收入一定是跟資產聯系在一起的(一些概念并非資產,無從談收入,比如泛泛地說“區塊鏈系統”這個概念),收入是一個串流。
經濟學意義上的收入以費雪的解釋最為精妙:收入是一系列事件。果樹會結果,農地有收成,這都是收入;這個收入未必等到果樹稻熟才收到,果樹和農地作物每天每分鐘都在發生變化,這些都是收入的一部分——想一想,果樹未結果也可以(作為資產)轉讓,這是因為果樹時刻都有著收入。從另一個角度看,收入是不削減財富的最高可能消費。(Income is potential consumption without trenching on wealth.) 礦工的算力資源作為資產,其收入就是通證獎勵。
1.3 成本的概念
亞當·斯密曾經說過:給我那我需要的,你可獲這你需要的,是每次交易的意思。任何獲取,都會有代價,經濟學概念叫做成本,這個成本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最高代價。
成本是因為有選擇而起的,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也就是說,成本是放棄的最有價值的機會。成本永遠向前看,過去的付出,即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因為這不影響你的選擇。從不同角度看,礦工算力資源的成本可能是算力資源別作他用(賣給別人、開發軟件、運行一個互聯網平臺等)的收入,也可能是參與其他區塊鏈系統挖礦的收入,后者是較為局限的限定條件下的比較。
有意思的是,一個具備相當算力資源的人,考慮是否攻擊比特幣網絡,或者實時雙花的時候,抑或考慮是否參與比特幣挖礦,他都會考慮到機會成本,分析一下這樣做是否值得,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1.4 租值的概念
租值是資源或物品的收入,但收入的增加或轉變不影響供應行為。租值的概念非常重要,但有些復雜。租值最早來源于土地的租金,很顯然,不管租金增減,土地的供應并沒有改變。經濟學界也有這樣的解釋:租值是對資產的付費,這個解釋似乎通俗,但租值的特征并沒有體現。
教科書用“利潤”(profit)來稱呼這個收入減去成本的數值是不確切的,也是常人經常將利潤、盈利和價值混淆的根源,嚴格來說是過于狹隘,應該用“租值”(rent)來稱呼才是確切的。總之,我們可以泛泛地理解為:租值是指具有價值的資源或物所帶來的收入。
關于租值,有以下三個重點需要明確:
1) 租值是收入,可以預期,可以利用利率折現。然而,與一般的收入不同,租值的增減或轉變是不會影響供應行為的,但這只是某些有關的供應行為不變;租值是從某些供應行為不變的角度看收入。也就是說,收入的轉變不影響行為或資源的使用,租值是“多余”的,即是英文surplus的意思。
2) 租值是成本,可以預期及折現。但是租值作為成本看不是指資源或生產要素另謀高就的機會成本,而是把生意或資產轉讓、出手的機會成本。比如一家企業做了投資,生產要素使用不便,如果企業把生意打包在市場出售,所得的是企業的凈值。出售整個企業是一個機會,其凈值是不出售(繼續經營)的成本。從生產行為不變看,這凈值也是多余的,因為凈值的變動,生產或者供應行為不變。
3) 租值是一個看問題的角度。教科書經常以貓王為例解釋租值。作為二十世紀收入最高的歌星,成歌星之前是一名貨車司機,月收入只有數百美元。如果歌星貓王的收入大幅度的減少了,他還是會繼續做歌星,不會回頭做司機。在大幅收入轉幣中,他做歌星的職業(供應)不變。收入轉變而職業不變,其收入可以看作是租值。這里需要注意,租值的理念是指收入有所轉變而某些供應行為不變。這是指某些可變的選擇,在收入的轉變中不存在,所以這部分收入可以作為租值來看。但事實上,說某些選擇不存在,不是說完全沒有其他選擇存在,其他選擇永遠存在。收入大幅降低,貓王對演藝的付出會有所改變(改變歌單、不賣力氣唱),從個人角度看供應行為有變,因此貓王的收入是其他選擇的機會成本,并不是租值。但是從更高層面社會角度看,貓王作為歌星收入大幅降低并不會選擇做司機或者其他職業,收入改變而供應行為不變,這收入就是租值。如果從更深層次考慮,無論收入如何改變,貓王做什么都是在工作,除非收入降低到零,從社會角度看,貓王的收入全部是他的租值,一命嗚呼才是他的成本。因此,從沒有選擇的不變角度看,收入是租值;從有選擇而可變的角度看,放棄了的收入的成本。
區塊鏈系統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即礦工在挖礦中獲得獎勵過程中,這系列事件就是各自的收入,同時一定面臨成本和用的付出。我們在討論比特幣POW機制高耗電是否浪費以及其他共識機制是否更高效的時候,從經濟學角度,實際上我們在分析不同共識機制下的系統的收入、成本,更確切說是系統的租值和租值耗散(共識機制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代價)。
2. 從上頭成本的角度看算力市場租值
上頭成本的概念能夠解釋企業為何在市場的波動中存在。為理清概念,張五常提出一個“成本定律”:直接成本是按度量產量而支付的費用。以投資建廠為了,入局的投資者購置廠房,這部分肯定是上頭成本——廠房轉手是售價高低都不會影響你的經驗行為,這是租值。
張五常講道:“下了注后,覆水難收的歷史投資,其回報是靠上頭成本的租值收入。這租值的或高或低,除了需求變動與直接成本變動的因素外,主要是其他還未參與的可能的競爭者的入局投資成本。換言之,租值會受到還未入局的投資成本的保護,也是收到市場的保護。”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將入局的投資或合約轉讓出去的售價,就是作為成本的租值;顯然,無論售價高低,都不會影響供應行為(即一旦入局,售價高低都不會影響投資后的經營行為)。一個企業投資入局,市價減去直接成本形成的盈余,加起來就是上頭成本,這部分是企業的租值,由于這些租值的存在,企業在市場的起起落落中仍然能夠存活。這部分租值保護著入局的企業,也對未入局的競爭者形成了一個成本的門檻。
礦工的算力消耗是上頭成本,也是租值,但不是沉沒成本。我們經常把過去的投入稱為沉沒成本,然而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在一個區塊內未爭得記賬權的全體礦工是消耗了真金白銀的,這部分并非沉沒成本,這部分算力消耗完全可以從上頭成本(overhead costs)角度去理解,其滿足上頭成本的特性。也就是說,這部分算力消耗是一項租值,其租值受市場的維護。從這個角度能夠解釋挖礦的經濟學合理性。一個區塊內,爭得記賬權的礦工,其租值是受市場的保護(比特幣價格的厘定),也受其他未入局的可能的競爭者的入局投資成本的保護。這部分未入局的投資成本,可以理解為其他礦工可能增加而實際并未增加的邊際算力。
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獎勵的市場價格就是礦工的收入,也是其租值減去直接成本后的剩余。很關鍵的問題就是:電力消耗是直接成本還是上頭成本?也就是說,作為算力重要的組成部分,電力到底是否可以作為租值理解。下圖對礦工算力資源的進行了拆分,顯而易見,算力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電力。不仔細想,容易將電力理解為直接成本,隨之而來的就是,在一個區塊內,這部分直接成本,對于幾乎所有礦工來說(爭得記賬權的那個礦工除外),都沒有對應的產出,于是,這部分電力消耗成為了“浪費”。
我們按照張五常提出一個“成本定律”:直接成本是按度量產量而支付的費用,顯然電力并非完全是。人工、水、電、原材料顯然是直接成本——這部分費用是按照產量的度量來計算的。工廠主是按照“件數”來計算人工工資,水電原材料也是按照每件產品消耗數量來計算費用,作為老板,每件產品消耗的相關你都會心中有數。依此類推,礦工消耗電力的時候,并未按照計算產出賬本服務(或者換取比特幣獎勵數量)來衡量消耗的電力——事實上,一個區塊內,礦工的電力消耗沒有任何產出或回報。那么,這里的電力消耗,其實是一種上頭成本,或者大致也是一個上頭成本和直接成本的灰色地帶。
舉一個有意思的對比,一家企業如果明知道自己生成的產品無法在市場銷售,那么人工、水電、原材料等直接成本會停止消耗,而未知能否獲得獎勵的礦工并不會如此!作為比特幣礦場主,你需要購置礦機(加上算法),安置好礦場場地和電力供應;投入電力,接入比特幣網絡,這時候你才完成了入局所需的投資。礦機、算法、礦場場地、電力和入圍,這一系列組成了一個合約——新入局礦工和比特幣網絡之間的一個合約,請注意,礦工作為一個合約整體來說,一個新的礦工入局對全體網絡算力是一個競爭,對未入局的礦工形成一個(機會)成本。如果沒有電力,合約是不成立不完整的——因為沒有電力,你就不是礦工,對系統算力(相應影響到挖礦難度系數的調整)都沒有任何影響。
所以從合約整體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入局即不能反悔的合約,礦場主可以把自己的礦場資源轉手出售(包括合約整體,而非專賣礦機,這兩者顯然是不同的),這個售價高低都不會影響礦工的運轉。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礦工合約就相當于產能,這是上頭成本,可以作為租值看,產品線開動后,人工、水電原材料的消耗就是直接成本。只不過在礦工這個合約里,產品是虛擬的記賬服務,不需要生成實體產品,也就不必消耗人工、水電原材料這些物理資源。
一個區塊內,產出的服務就是比特幣轉賬量(由于目前比特幣還在發行中,即Coinbase轉賬存在,目前網絡的轉賬量有一定保障,這是中本聰的特意設計),而區塊獎勵目前是比較穩定的,于是市價和轉賬量共同作用,影響手續費的大小。前面分析過,市場維護礦工的租值(上頭成本)。也就是說,決定了其他未入局礦工可觀的直接成本,同樣,比特幣的市價,減除直接成本而使得上頭成本有租值存在。歸納地說,市場維護這礦工的租值,也厘定了礦工的租值大小,也就決定著系統算力的總消耗。這是比特幣系統電力消耗的經濟學解釋。
3. 租值耗散解釋去中心化系統市場尤其得力
去中心化市場需要租值耗散視角。區塊鏈的市場是點對點交易,沒有中心化機構,公司和監管機構角色理論上都不存在。為確保所有節點記賬的信任和安全,在區塊鏈的技術約束下,須先有一個礦工先記然后同步給全網;手續費則作為收入分配給該礦工。在比特幣系統中,為了確保該礦工不做假賬,后面6個區塊會對此區塊賬本再做確認,相應的懲罰力度使得礦工并不會去做假賬——得不償失,這又是成本的作用。為了防止51%攻擊,礦工的算力競爭尤為重要了,這是為系統的安全提供一個成本的門檻,也就是市場維護著系統的租值的意思。
我們可以發現,礦工在競爭中消耗的算力資源,其實既實現了記賬服務,也同時扮演者監管的角色——畢竟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監管機構可以不需要,但是還是要有監管確保體系的信任和安全。也就是說,算力的消耗以及獎勵的分配,無論從直觀上看多么不合理,從經濟學角度,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些看似無謂的消耗,其實就是系統的租值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