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為期兩天的“‘走進中信’系列活動之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專題論壇圓滿結束。此次專題論壇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蔡自興教授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使零售、交通、醫療、制造、金融等產業提效降費、轉型升級。2018 年,我國人工智能將為實體經濟帶來 1000 多億元的增長。
蔡自興表示,人工智能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加速培育產業新動能,開拓實體經濟新增長點,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尤其是以 “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代表,阿爾法狗國際象棋人機大戰事件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為主要技術的新時代人工智能產業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根據我國人工智能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產業1500億,拉動1萬億。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產業1萬億拉動10萬億。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益進步,日趨成熟,提高了智能化層次。而人工智能產業,正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發展。
同時,作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突破,特別是知識 、數據資、源、核心算法、運算能力的共同發展,使人工智能如虎添翼,共同促進人工智能涌現新浪潮。
“但是,人工智能人才緊缺,尤其是高端人工智能人才爭奪激烈。”蔡自興稱,我國已培養了大批各類人工智能骨干人才約100萬人,成為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中堅力量。
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多處于專用階段,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建設制造強國將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實現整體性突破。另一方面,傳統行業依靠人工智能基礎技術并依托其行業數據資源實現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智能服務呈現線下和線上的無縫結合,并逐步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以中信集團為例,作為一家綜合性產業集團,中信集團自2016年啟動“互聯網+轉型”戰略以來就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在金融、農業、醫療、制造業等領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實踐。以制造業為例,中信重工不僅利用很多數字化的技術自主轉型,還將技術輸出給合作伙伴幫助其轉型。中信重工從原來的設備制造商變成了一個解決方案提供商、軟件服務提供商,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而中信泰富特鋼則通過高爐物聯網收集大數據,實現了每個高爐降耗9%,每月節省上百萬的費用,這正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的結果。
此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人工智能基本技術的進步,能夠保證實現包括人工智能基礎產業、技術產業和應用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為全面實現國家人工智能發展目標,建設人工智能全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