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公司研發的物流機器人(2016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數字經濟“叢林生態”顯現
在位于杭州國家高新開發區的海康威視展示廳,通過視頻監控,記者看到在偌大倉庫里,一個個名叫“阡陌”的橙色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忙碌著。它們旋轉、搬運、裝卸一千公斤重的貨物不在話下,而且還能智能識別避開障礙物以及自動充電。
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說,海康威視連續發布“阡陌”系統、超容量存儲等多款尖端產品,而自己的老本行——視頻監控領域,全球市場份額更是連續6年全球第一。
高新區集中了一大批數字經濟行業的龍頭企業,如阿里巴巴、海康威視、新華三等。2017年,高新區信息技術產業實現收入2798億元,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0.7%。
與高新區南北相望的余杭區,則集中了一大批以新興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中小企業。走進夢想小鎮,12個由舊時糧倉改建而來的眾創“種子倉”特別醒目。成立4年來,已累計引進孵化平臺50余家、互聯網創業項目1519個、創業人才近13900名,融資總額超百億元。
杭州正在建設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統領,以高新區為主動力,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為兩翼,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為支撐的創新平臺體系。此外,城西科創大走廊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相繼成立,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說,杭州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表現為“叢林”模式的完整產業生態。這里既有引領整個行業走向和態勢的“大樹”企業,也有以“小鎮經濟”為代表的大量小而美、各具特色、各領風騷的“灌木”企業,再加上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了矩陣優勢。
這是坐落在杭州余杭倉前的夢想小鎮內景(2016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喚醒”賦能傳統行業
經濟增長動能減弱,新增長點在哪里,是多個地區面臨的困惑。近年來,在集中了大量紡織、加工等傳統產業的杭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智慧應用為主要內容的“一號工程”,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
杭州得力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文具供應商之一,這家傳統制造業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尤其是車間內人工搬運造成的上料效率低下,貨物堆積雜亂無章,以及生產流程不易管控等問題愈加凸顯。
該公司于2016年年底和海康威視合作啟動了“智能工廠”項目,項目優化產線面積達6000平方米,并投入使用智能搬運機器人20臺,倉儲機器人24臺。“目前工廠已經實現了無人生產和無人倉儲,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確度。”得力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杭州“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94.8,高出全國、全省水平。近四年來累計實施“機器換人”項目3016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114項,累計上云企業7.5萬家。
不少杭州上云企業已經通過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優化了自身的生產、營銷、管理各環節的效率,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和降本增效。中策橡膠集團董事長沈金榮介紹,中策橡膠引入阿里云ET工業大腦后,尋找出不同膠種最優化配置的制造過程參數,大幅降低了密煉能耗和次品率,橡膠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至5%。
杭州夢想小鎮創業大街一景(2016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早在本世紀初,杭州市委就作出了“實施一號工程,建設天堂硅谷”的戰略部署。2014年7月,杭州立足新的實踐,進一步作出實施“一號工程”的重大決策部署,核心內容是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智慧應用。
有頂層設計更有扎實實踐。多年來,杭州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到實處和深處。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打造最好的創業創新環境。
在夢想小鎮,入駐項目可享受最長3年的免租辦公場地,水電、物業等費用的60%由小鎮支付,小鎮周邊還提供遠低于市場價格的人才公寓配套,創業者根據學歷每月可以享受300元至500元的住房補貼。
強大執行力背后是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加大。杭州以“一件事”最多跑一次為目標,積極推進商事登記多證合一、證照聯辦改革。2018年底前將實現新設企業網上辦理率90%,商事登記“一網通”證照聯辦率70%。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他為這座城市深耕數字經濟的遠見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前人們提到杭州會想到西湖,未來人們一提到杭州應該想到的是一個數字化的城市,一個數字經濟為特色的參與全世界競爭的城市。”
杭州市委主要領導表示,這些年來,杭州因數字經濟而興、因數字經濟而榮,數字經濟已成為杭州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城市轉型發展的支柱。杭州將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持續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推動杭州成為全國數字經濟重鎮和創新創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