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數據爆炸的時代,數據紛紛走向云端。這一趨勢催熱了云存儲市場,各種云存儲產品紛紛落地。
如果3000多年前商朝的史官穿越到今天這個時代,他們一定會產生一種對信息數據的眩暈感。
這是一個數據爆炸的世界,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隨時隨地地創造數據。有統計稱,現在全球一天創造的數據相當于過去幾百年創造的數據。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聊天、購物、攝影、看視頻、聽音樂、寫文檔……現在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各自處理的數據量已達到100P(1P=1024T,1T=1024G))級別。據說淘寶和天貓每天新增的數據量,能讓人連續不斷地看28年高清電影。
隨著數據量的與日俱增,如何方便、安全地存儲信息就成了人們考慮的問題。在隨處是“云計算”的“云時代”,人們紛紛將數據搬到云端。數據云端化趨勢催熱了存儲市場,各種云存儲產品紛紛落地。
“云計算”催熱“云存儲”
2002年左右,陳進才所在的研究團隊正從事一項數字電視臺研究,需要存儲高清的數字電視信號,當時主流的硬盤大小只有幾十“G”(1G=1024M),無法滿足存儲需求。陳進才想到的辦法是,將幾個小容量且便宜的硬盤組合成為一個磁盤陣列,每個磁盤陣列大小為1T,總共用了四個這樣的磁盤陣列。
“現在在京東、淘寶上很輕易就能買到幾‘T’大小的移動硬盤。”回想起12年前的存儲條件,陳進才感嘆道。計算機科學出身的陳進才現在是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信息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驗室的科學家,專注于信息存儲的基礎研究工作。
“硬盤是信息存儲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明。我最早使用的硬盤大小只有幾十‘M’,現在幾百‘G’、幾‘T’容量的硬盤都很常見了。”陳進才的硬盤使用史大致與硬盤發展史相當。
不過現在,陳進才可能要跟硬盤說拜拜了。人們逐漸將數據搬到云端,而不是硬盤、U盤或者光盤,而這一切都拜“云計算”這個時髦詞兒所賜。
“計算和存儲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人們在計算什么?數據。計算的結果是什么?還是數據。只要是數據,都需要有一個場地,這就是存儲。”陳進才說,“以前學術界和產業界對計算的投入較多,所以云計算才發展這么快,不過緊接著云存儲又落地了,現在網盤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人們日常使用水、電,只要擰開水龍頭、插上插頭就可以用了,并不需要知道所使用的水和電來自何方。事實上,水、電來自不同的水廠、電廠,并納入統一的水電供應網絡中。云存儲也是一樣的道理。以前,人們知道一個文檔存儲在U盤、光盤、硬盤當中,現在數據走向云端,人們不知道數據究竟存儲在哪里,但這并不妨礙人們隨時隨地使用數據。
云存儲技術的出現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跟商朝史官的最大不同是,人們能隨時隨地記錄和保存自己的歷史。人們記錄個人歷史的方式各式各樣,產生的數據諸如文字、語音、照片、視頻、消費記錄、搜索記錄等,五花八門。特別是智能硬件興起以后,各種可穿戴設備正馬不停蹄地記錄我們身體的數據。個人擁有的數據量與日俱增,傳統硬盤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云存儲適時出現,緩解了存儲壓力。
這又是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隨時隨地都在使用PC、筆記本、手機、平板等多種終端設備,而這些設備之間的數據同步和共享問題也日益突出。人們使用數據的場景日益豐富:工作時在單位的PC上辦公,有時又需要在其他終端上查看數據;用手機拍攝了照片、視頻,想在PC或者電視的屏幕上觀看。傳統的解決辦法是用U盤、移動硬盤等存儲介質轉移數據,但使用起來總是不便。一旦終端設備或者U盤、硬盤損壞或丟失,造成的數據損失無法彌補。云存儲技術則很好地解決了數據同步和共享,給用戶帶來便捷。
據思科公司發布的《思科全球云指數:2013-2018》報告預測顯示,到2018年,全球將有78%的數據量會在云端存儲和處理,只有22%的數據會在傳統物理介質中存儲和處理。對此,陳進才表示:“具體的比例我無法評價,但是數據云端化趨勢是明顯的,這個預測大方向是對的。”
云存儲應用無處不在
正因為數據無處不在,所以云存儲也無處不在。近兩年,個人云、家庭云、企業云、行業云等各式各樣的“云”紛紛問世。
對家庭來說,照片是最值得回憶的紀念。360云盤就打算把用戶的照片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照片對用戶來說是很重要的數據。我們想把用戶的照片都備份到云盤中,避免用戶手機、電腦故障時丟失照片的情況。以后用戶也可以在手機的云盤或相冊內看到這些照片,實現無障礙查看,且不占用手機存儲空間。”360云盤產品經理劉航對《支點》記者說。
云存儲的好處還在于能突破傳統U盤物理時空的局限。比如人們拍攝了照片,將照片保存并分享到云存儲,遠在老家的爸媽可以瞬時查看這些照片。類似的使用照片數據的場景很多,而家庭云存儲則能很好地滿足家庭成員在不同地區、不同場景下查看照片的需求。
隨著物聯網建設的推進,家庭智能化也逐步實現。“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物聯網系統。現在家里一般都有好幾臺移動設備,還有其他的智能設備,比如空調、電視、冰箱等。對這些智能設備的控制、需求都會產生信息數據,而有數據就需要存儲配置。家庭云存儲能夠把這些電子設備共用起來,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從而達到數據同步和共享的目的。”陳進才認為,家庭云存儲前景廣闊,“按照現有技術,家庭云存儲很快就能夠推廣開來。”
云存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應用廣泛。比如城市智慧交通,有了云存儲,交警可隨時在個人終端上查看道路交通信息。比如智能安防系統,由于要存儲大量的高清監控視頻,傳統的存儲方式根本無法滿足。云存儲不僅能存儲大量視頻,還能讓用戶隨時隨地調取視頻數據。又比如在智慧醫療中,云存儲平臺將人們跟醫院等健康機構聯系起來。各種可穿戴設備記錄人們身體的數據,并實時將數據上傳到云端,醫生則可隨時查看數據并提出指導意見。
類似的云存儲技術應用還有很多,未來云存儲將在智慧城市的各個細分領域都將得到長足發展。據IDC的《2020年的數字宇宙》報告預測,到2020年數字宇宙的規模將達到40萬億GB,其中40%的數據將會在云服務商那里被存儲或處理,15%的數據將始終存儲在云中。
業內混戰跑馬圈地
盡管云存儲市場空間巨大,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云存儲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中還沒有形成占絕對優勢領頭羊的局面。
比如在美國,不僅蘋果公司推出iCloud云存儲服務,其他巨頭如谷歌、亞馬遜和微軟也紛紛角逐云存儲市場。而Box這樣的初創公司也開始與大牌公司Dropbox(世界上最大的云存儲服務公司之一)搶市場。一時間,美國云存儲市場好不熱鬧。
國內云存儲市場也熱鬧非凡,互聯網巨頭和初創企業紛紛在云存儲市場上跑馬圈地,并沒有哪一家處于很明顯的優勢地位。網盤作為針對個人用戶的一種云存儲產品,尤其受到青睞。百度云盤、360云盤、微云、天翼云、115網盤、金山快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積攢人氣。
“現在PC沒落了,移動設備越來越普及。云存儲可以備份終端設備中的重要資料,防止丟失,各個終端之間也可以同步和分享數據,給用戶帶來便利。另外,手機制造商也想用云存儲黏住用戶,資料備份在他們的云存儲里,用戶換品牌的機會就變少了。”劉航向《支點》記者解釋了為什么云存儲會引發起眾多互聯網公司的興趣。
熱鬧歸熱鬧,陳進才從熱鬧中看出了些門道。在他看來,目前國內的云存儲服務提供商還處于聚集用戶的初級階段。“通過提供免費的大容量的網盤服務,達到聚集大量用戶的目的,再通過提供增值服務收費,比如擴充存儲容量等。”
“企業這么做也很無奈。畢竟云存儲剛出現,消費者心里沒底,如果一開始就收費的話,用戶肯定不買賬,免費則符合國內用戶的心理。”陳進才認為,國內云存儲服務提供商還需慢慢探索更有效的商業模式。
劉航也坦言,360云盤還沒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處于用戶積累期。不過他堅持認為:“好的基礎服務應該是免費的,未來我們也不會向云盤用戶收費。”
陳進才建議,云存儲服務商應轉向企業級用戶要利潤。“企業有時會存儲大量數據,所以迫切需要云存儲。”當然企業可以自建私有云,但云存儲技術門檻很高,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存儲硬件和軟件設備建設云存儲平臺,還得請專業人員運營和維護這一平臺,成本投入較大。當然企業也可以把這些工作交給專業的云存儲服務商,這就給國內云存儲服務商們帶來了機會。
未來存儲將生物智能化
人類自文明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探索存儲信息的方式。從結繩記事到龜甲獸骨,從莎草紙到竹簡絲綢,從紙張到軟盤,從硬盤到光盤,從U盤到云盤,信息存儲能力在越來越強、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存儲的安全問題。
艾媒咨詢在去年底發布的《2014中國個人云存儲行業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80.3%的中國網民會選擇用U盤存儲文件,只有33.6%的網民會選擇云存儲產品存儲文件,同時還顯示,有59.6%的網民在選擇云存儲服務時比較關注存儲的安全性。
安全的云存儲對用戶使用習慣的形成至關重要。一說到“云”,總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用戶對于云存儲也有這樣的感覺。跟U盤存儲不一樣,數據云端化以后,用戶不知道數據究竟存儲在哪里,從而對云存儲的數據安全產生擔憂。
云存儲,究竟安不安全?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好萊塢女星艷照門事件,不禁讓人們對云存儲安全性產生懷疑。女星的艷照就是從蘋果公司的云存儲服務iCloud中流出的。
劉航解釋說,iCloud泄漏是因為蘋果公司對iCloud賬戶登錄沒有限制,允許用戶反復重試密碼,黑客利用這個漏洞開發軟件窮舉各種密碼,從而破解賬戶盜取文件。
劉航認為沒有絕對的安全。要提高安全性能,一方面云存儲服務商本身要將安全措施做到極致;另一方面用戶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識。
陳進才認為,安全問題是目前云存儲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但用戶沒有必要因此就排斥云存儲。“以前我們去銀行柜臺存錢就覺得安全,而在網上交易則覺得不安全,可現在大家普遍都在網上轉賬、付款。請給云存儲一點時間,未來云存儲的安全體系會越來越先進。”陳進才對云存儲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然,云存儲也并不是人類存儲信息的最終形態,事實上云存儲的數據依然存儲在硬盤上。劉航認為,未來肯定會出現更為先進的存儲技術,比如蛋白質存儲器。據悉,一個蛋白質存儲器的存儲容量可達5萬GB,與傳統光盤相比訪問數據的速度更快,且在無電源的情況下還能存儲數據。
“互聯網預言帝”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認為,人造事物和天生事物正在聯姻。他說:“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蛋白質存儲器正是生物工程化的體現。未來,蛋白質存儲器很有可能會成為繼云存儲以后存儲市場新的增長點。
依靠存儲技術,人類知識得以傳承。毫不夸張地說,未來人類文明的延續,存儲技術的進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