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2015期間,中興終端負責人曾學忠再提“3+1”的產品戰略,重返巔峰的決心來勢洶洶。從國產手機的領跑者到小米、聯想的跟隨者,中興的往事已不堪回事。
不可否認的是,與同類企業相比,中興更憂患、更靈活、更愿意自我革新。一年多的轉型與革新,中興在品牌塑造和終端建設的雙行路上漸行漸遠,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同行的差距卻并未縮近。
品牌建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興似乎很清楚自己的病根在哪,曾學忠不只一次強調中興在品牌建設上的短缺,最近兩年投入了大量的廣告費用,但和小米、魅族等品牌的市場影響力的差距依舊還很大。
為了挽救品牌建設,中興提出了“3+1”的產品戰略,每個產品系列都有專攻的方向,其中,星星系列主打智慧語音功能、天機系列主打安全、Blade系列主打手勢操作,另外的高端子品牌努比亞則主打拍照功能。盡管如此,和小米以及聯想相比,中興的三個系列產品并不出眾,主打高端的努比亞則一直在千元機的行列徘徊。中興在向小米學習,而且努比亞是最早打著學習小米口號的子品牌,但華為的榮耀后來居上,努比亞卻處境尷尬。中興的品牌推廣只局限在廣告的層面上,在話題制造、粉絲培養以及新媒體營銷上,中興還只是個門外漢。
曾學忠提出了手機行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即滿足人、吸引人、改變人和理解人,而魅族、小米們的思路卻是,吸引人、改變人、滿足人和理解人。一個是先改變產品,而后用產品來刺激用戶,一個是先抓住用戶,再和用戶一起改變產品。在品牌建設思路上的偏差,注定讓中興的品牌之路心有余而力不足。
技術創新,新穎卻任重道遠
在華為推出Huawei Watch的時候,中興的態度顯得有些低調,而后曾學忠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不在乎最早而在乎最好。但如何做到最好,中興給出的結論是技術創新。
中興把技術重心押在了語音操作上,并試圖用語音的形式來改變延續了數年的觸控交互方式。而且和蘋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 now以及微軟的小娜不同,中興的方向是將語音操控植根系統底層,提供更智能化更貼近生活的全語音操作。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這種涉及到人工智能、網絡等一系列高端技術的產品,光靠中興一家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聯合行業頂級的合作伙伴,還要依靠整個產業鏈的影響,經過數代的遞進,最終成為成熟的交互方式。
中興的眼光很遠,但目前主流的技術在于指紋識別、曲面屏幕等,語音交互和眼紋解鎖,雖然看起來很酷卻略顯寂寞,畢竟倡導這些的只有中興一家。隨著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的崛起,中興的新技術終有用武之地,但在這兩個領域中興卻幾乎是空白的。通過交互技術的創新來拯救手機,任重而道遠。
悲喜交加,中興的優勢在哪
2014年中興手機終端從虧損轉為盈利,并在美國市場用低價獲得了第四的市場份額。然而搭上了4G順風車的中興卻沒能借此復興,即使一口氣推出了努比亞、青漾、星星一號、天機、紅牛等多個子品牌產品,依舊沒有走出機海戰術。
在品牌缺少優勢,產品鮮有亮點的情況下,中興的優勢在哪呢?在高通壟斷案之后,取消專利反向授權的條款引發了關注,國內手機廠商之間的專利戰成為可能。早在去年11月份便傳出了中興曾向小米、OPPO、vivo等發出律師函的消息,那么中興會不會用專利當武器,狙擊對手呢?小米此前就因專利問題在印度市場遭受波折,一旦打起了專利戰,確實可以對小米、魅族、OPPO等新興手機品牌造成沖擊。但專利巨頭不只中興一家,如果中興依靠專利優勢和行業新貴們死纏爛打,坐收漁翁之利的卻是華為、聯想和酷派,對于中興來講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中興在2015年的主要目標還是品牌建設,作為國有企業,中興在政府公關和資金上有著不小的優勢,可面對2014年在品牌建設上的成績,中興更應該反思自己的執行能力。聯想、酷派在轉型上的大步調對中興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把自己放在行業新秀的位置,擺脫國有企業固有的大佬思維,才是中興的真正優勢。
中興不止一次的把自己放在風口,卻一次次做了不會飛的豬。不由得問一句,說好的復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