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是目標更是創新手段
高岸明說,融合發展既是中央的明確要求,也是業界的共識。融合發展既是目標,也是路徑,更是創新手段。融合既是“術”,也是“道”,更要形成“勢”。融合已不是選項,融合已成為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中國日報社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在推動構建全媒體國際傳播格局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要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高岸明表示,媒體融合一是堅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根本,建立健全全媒體核心報道機制、全媒體編前會制度、全媒體值班主編制度、7×24小時全球指揮體系;修改績效考核機制,體現新媒體績效導向。
二是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建立中國日報“新媒體實驗室”云數據平臺,實現對六大洲133個國家共8.4萬個網站、1.6億個社交媒體賬戶的數據獲取與分析,積極探索大數據時代的“精確新聞”之路。
三是堅持以渠道拓展為引領,實現了由一份發行70萬份的英文報紙,向一個全球全媒體用戶數超過1.5億的媒體集團的轉變。
媒體融合要增強創新活力
“首先我們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使命擔當。無論媒體形態如何演變,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他認為,導向是所有媒體的根本,是定盤星、生命線。推動融合發展,既要有革新,不斷革新理念、渠道、技術和機制;更要有堅守,始終堅守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和工作取向。完善陣地管理,全面嚴格執行規矩紀律,健全完善制度流程,加強對全媒體陣地的管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其次,要增強創新活力,更加有力地“講好中國故事”。具體而言,要以策劃驅動內容創新,要以特色驅動表達創新。一方面,國際傳播的最大特色是突出“外”,工作語言是外語,主要受眾是外國人,在推進融合發展過程中,要貼近國際關切、貼近國外受眾;另一方面,順應受眾信息獲取的趨勢,充分用好微視頻的手段,如中國日報社創辦了“好運中國”“解碼中國”等一系列品牌欄目,涌現出方丹、艾瑞克等外籍“網紅”。要以技術驅動手段創新,在融合時代,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媒體要實現生存與發展,必須堅持“技術優先”,強化技術創新,實現“技術領先”。
此外,形成平臺合力,更加有效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他認為,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媒體數字化轉型中,社交媒體和技術平臺已經成為用戶使用時長增加和支出增長的主要受益者。近年來崛起的快手、今日頭條及其孵化的抖音以及國外的臉譜、推特等,基本都沒有自主內容生產,而是利用新媒體互聯互動互通的優勢,匯合萬千渠道,集聚用戶生產內容,整合成一個巨大的傳播平臺,成為面向廣大受眾的信息入口,形成巨大的傳播力、影響力。
因此,一方面在做好“內容生產商”、依托自身強大的采編資源和組織資源、權威的信息渠道和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專業報道的同時,強化與各傳播平臺的合作,滿足受眾對高質量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力爭成為“平臺運營商”,加強媒體間合作與交流,利用技術迭代與產品創新,打造傳播新平臺,主動作為,推動構建新格局。借船與造船并舉,進一步讓“中國聲音”抵達國際輿論場。
“構建全媒體對外傳播格局,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這是我們在新時代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職責與使命。”高岸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