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過去,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常務副總經理李潤亮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該平臺對全國661個城市進行7×24小時實時動態監測,實現了全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全覆蓋。與此同時,從2017年起,每年公開發布《中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評價報告》藍皮書。那么,全國城市信用監測的全覆蓋是如何實現的?監測評價結果對我國城市信用工作具有怎樣的意義?
數據源自超萬個網站的公開信用信息
記者獲悉,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按照五大維度綜合評價全國各城市的信用狀況,它們分別是守信激勵和失信治理、信用制度和基礎建設、誠信文化和誠信建設、信用服務和信用創新、信用環境和營商環境。
李潤亮表示:“平臺收集和監測了包括綜合性媒體網站、信用網站和城市政府網站在內的10000多個互聯網網站的公開信用信息,并納入了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提供的相關數據以及城市報送的數據。”
監測精準度可提升,制度保障待加強
截至2017年底,全國城市失信事件比率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的監測評價結果得到廣泛應用,監測評價結果已經納入信用示范城市評選指標體系,并作為全國文明城市等國家級城市評選的參考指標。
然而,城市信用監測目前還面臨許多難題,比如信用信息的完善程度還制約著監測評價的準確性。“由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信用行為記錄不完善、信用數據的開放性不足,信用信息的共享不充分,所以,城市信用監測評價目前尚難精準反映城市信用狀況,只能在現有條件下力圖做到最大程度的客觀。”李潤亮還表示,監測預警與信用工作的良性互動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城市信用監測的制度保障尚待加強。
兼顧實用和公正,助力城市信用工作
城市信用監測評價的核心目的是推動城市的信用工作上一個臺階,因此監測評價模型設計和指標選擇重點要求實用性和公正性。記者了解到,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未來將完成所有區、縣、州以及相關行業的信用監測。
據悉,該平臺計劃采用更為先進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對城市信用監測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到的數據,如紅黑名單、行政處罰、聯合獎懲等進行深入分析,為城市治理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還計劃借助GPU算力實現海量數據渲染,增加3D地圖等形式實現數據可視化展示。
“下一階段,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平臺會持續跟蹤研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最新進展及重點工作,將適時調整監測指標,完善評價辦法;同時,深化信用信息大數據分析加工,推動信用真正服務于城市治理;加強城市信用建設可視化展示,方便及時掌握情況;積極落實上級工作部署,完成更細顆粒度的信用監測。”李潤亮表示,城市信用監測評價全面對標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要求,將積極推動城市信用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