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數據了解
69%的人填志愿時不了解專業信息
調查顯示,在填報志愿時,69%的人不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就業方向和排名。畢業后,僅有16%的人覺得所學專業符合當初預期,56%的人覺得專業并不符合預期,如果可以重來,一定會重新選擇專業。
就讀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劉舒萌說:“高考填報志愿時,我想選技術性強的計算機方向的專業,當時就上網大概查了一下,以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符合我的要求,后來才發現這個專業的學生處于夾縫中,做硬件不專業,做軟件也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如果當初有這個專業的人告訴我學習情況或是已經畢業的人告訴我就業情況,我會更慎重地選擇專業。”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畢業的徐奕則是被“高大上”的專業名稱欺騙了,“當時我憑感覺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非常高大上,上大學時不喜歡也只好硬著頭皮學習,畢業后想從事其它行業的工作,可是專業不對口也沒有經驗,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一定不會選擇這個專業。”
還有不少選擇管理類專業的考生,以為畢業后可以走上企業的管理崗位,而據統計,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10%在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約8.6%在從事銷售管理工作,其次是市場(7.6%)、行政/后勤/文秘(7.5%)等。
58%的人只選學校不選專業
調查顯示,只有16%的人表示有明確的目標專業,58%的人承認,只是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了能夠報考的最好學校。
30出頭的Yulong是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數據分析師,是公司最基層的員工。但他的學歷并不平凡,他以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碩士保送清華,博士就讀于世界名校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高學歷為何沒能給他的工作帶來幫助?“高考填志愿時只想著讀名校清華,沒有考慮專業選擇,在化工專業求學10年,畢業工作一年發現自己的興趣在計算機,30歲的時候才找到人生方向,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會在大學期間輔修計算機專業。”
15%的人被父母包辦了高考志愿
志愿填報聽父母的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調查顯示,15%的人表示是父母包辦了高考志愿填報,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在專業選擇上,很多考生還有這樣的疑慮:是選擇未來的就業熱門,還是堅持自身的興趣愛好?調查顯示,26%的人填報志愿時選擇了就業熱門的專業,而忽略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馬里奧在志愿填報時選擇了與深圳地鐵的對口專業,讓很多人羨慕。但他表示自己大學四年是混過去,“大學靠打游戲、談戀愛度日,只因為我上大學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個專業畢業后就可以去深圳地鐵工作,但在大三的時候我了解到了在地鐵工作是什么樣子的,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天就看著地鐵的軌道來來去去,不會有其它的風景,這不符合我的性格。”
之所以出現以上的情況并不是因為沒有考出好分數,而是因為在高考志愿填報時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稀里糊涂的就填了,并沒有認識到這將會影響以后的擇業就業以及發展前景。“高考志愿填報”被很多專家稱作是“第二次高考”一點也不為過,考一個好分數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填好志愿,再好的分數也會被浪費。
在學校,班主任和學科老師在課業輔導上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然而當考試成績出來,也只能和本校同學做一個橫向比較。至于自己的分數究竟能上什么大學,這讓考生和家長不知所措。同時,很多考生和家長苦惱,自己也不是志愿填報的專家,對于院校和專業也是一知半解,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翻閱紙質書籍,從海量的信息中查找相近分數的專業與高校,是一件相當費時的事情。如果只是單純地使用EXCEL表格,篩選出了一個分數“區間”,也要花心思一個個去研究學校屬性、地理位置、辦學特色等,同樣消耗精力。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紛繁復雜的招生計劃,專家們建議家長和考生可以選擇大數據軟件提升高考志愿報名的科學性,例如現在流行的高考圈志愿填報系統,不僅可以了解各類高校信息、專業、歷年分數線等信息,更可以智能推薦學校,評估錄取風險等,解決志愿填報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