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考生們最想知道自己能夠被某所學校錄取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志愿填報APP里的“錄取概率”檢測功能,便是針對考生的這一心理而開設。“測錄取概率”的方式只能是考生志愿填報過程中的一劑“安慰劑”,真正的錄取結果一看省考試院的投檔情況,二看學校的專業錄取規則和招生計劃。因此考生不應當盲目相信APP,從而被誤導。
填志愿的過程,被不少家長和考生比喻成“二次高考”。志愿填報APP在設置查詢項目之前一定做過市場調查,深知家長需求的APP為考生和家長們提供了哲學、經濟學等十二個專業大類旗下的具體專業分類的查詢,具體分為“就業前景與方向”“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培養要求”“開設課程”幾類。雖然查詢時快捷方便,但APP卻在無形中犯下了“千校一面”的錯誤,忽視了不同高校的相同專業之間的特色比較。不同高校的相同專業之間,都各有教學側重或是研究特色,將其籠統以“大類”劃分,模糊高校之間的區別,并不利于考生和家長了解所選專業的“最真實一面”。
很多高考家長要知道對分數的預測是怎樣得出的?考生們可以完全依靠這類軟件嗎?其實這種填報軟件在技術上很容易實現,只要有數據來源就可以,此類軟件就是將幾年來每所學校的錄取分數進行整理與綜合,根據每所學校分數的趨勢和走向,對今年的錄取分數做出預測,所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不過,這些資料在網上和普通的填報手冊上都可以找到,并不需要完全依照軟件來報考。同時,在搜集和整理這些信息時,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差錯和紕漏,導致一些錯誤的信息出現,并且軟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各省份高考政策不同缺乏變通,學校之間的比較缺乏等。
志愿填報時,查閱高招政策和信息的過程必不可少。早在高考考分公布之前,各高校都陸續公布了招生章程,此外還有多場不同規模的招生咨詢活動,方便考生和家長了解學校的特色專業,以便更好地定下志愿填報的大方向,提高志愿填報的準確度。
家長和考生可以在做好個人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高考考分來“圈定”一定數量的高校,然后結合學校近3年的錄取分數線情況做綜合判斷。此外,高招錄取過程中的一系列規則是APP無法通過“大數據”來直觀展現的。如各高校在錄取時采用的規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志愿填報時不能完全奔著“最經濟”的原則,將考分用盡,考生應該預留一定的“專業選擇分”,這樣更容易被心儀的第一志愿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