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滲透在居民交通出行、消費購物、日常繳費等方方面面,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
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109.63億筆,金額70.8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84%和16.76%;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101.91億筆,金額51.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和93.15%。
“移動支付在改進體驗、便利百姓的同時,其風險也隨之發生變化,呈現出隱蔽性、復雜性、交叉性等新趨勢。尤其是移動手機端的賬戶盜用和欺詐屢有發生,給用戶資金造成一定損失。”馬國光表示,移動支付需要安全升級,跟得上效率的提升。
中國銀聯年初發布的移動支付安全調查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受訪者通常使用二維碼掃碼支付,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維碼來源不明的情況下,仍會因為優惠信息掃碼。“一些消費者掃了‘李鬼’二維碼被鉆了空子,有的掃了來路不明的二維碼被嵌入木馬病毒,還有人貪圖掃碼注冊賬戶的贈品而導致個人信息被盜。”中國銀聯云閃付事業部助理總經理張涼說。
去年底,人民銀行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同時配套印發安全技術和受理終端技術兩個規范。其中,對使用靜態條碼和動態條碼的單日累計交易金額做了不同要求。
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支付工具管理處副處長翁泉表示,移動支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前提是安全、便民和創新,其中安全是支付業務的首要目標。人民群眾用得不放心,便民惠民就無從談起。“監管機構對待創新要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市場機構在創新中也要負起責任,筑牢安全防線。”
目前,包括商業銀行、銀聯、支付機構在內的多個市場主體都在積極推進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在保護好客戶錢袋子的要求面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已成為市場機構頗為重視的風控方案。
“大數據能讓我們更了解客戶,證明消費的就是你。”招商銀行零售網絡銀行部總經理助理劉衍波介紹,通過大數據分析,支付機構可以掌握消費者支付的時間和地點、登錄的移動設備和時長、瀏覽的習慣和喜好,更高效地判斷“你就是你”。
工商銀行網絡金融部場景合作處處長謝翔表示,以前,銀行想通過電子證書和密碼器這種強認證方式把風險攔在支付前端,但安裝硬件大大影響了客戶的支付體驗。“現在,各家機構在安全方面都盡量希望做到無感,對涉案賬戶進行黑名單管理,加強中后臺的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發現可疑交易。”
專家表示,除了設備核身、知識核身,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在積極探索生物核身,基于指紋、人臉、虹膜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驗證“你就是你”,通過交叉驗證提升身份驗證的精準性。
不過,在當前階段,許多大數據風控系統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數據的真實性不高、有效性有待市場驗證、數據收集和使用面臨合法性等。
“在大數據時代,移動支付的安全離不開數據隱私保護。”螞蟻金服安全管理部總監鄭亮表示,從數據儲存、數據展示到數據使用,再到數據核算,需要全鏈路進行保護,防止數據泄露危害消費者支付安全。
翁泉表示,新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消減舊的風險,但也將帶來新的風險。安全關系到百姓的錢袋子,不能有任何懈怠,市場機構要不斷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和能力,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