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鐘旖)中國現有農民工2.87億,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作為推動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關鍵因素,產業工人如何提升能力、素質?成為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的關注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總工會掛職副主席楊帆說,她到工廠車間調研時發現,隨著技術革新,“機器換人”趨勢漸顯。楊帆建言,政府可加大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結構清晰、數據準確、動態管理的產業工人基礎數據庫和學習大數據分析系統,借力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產業工人培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決策支持,進一步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要激發產業工人創新熱情,需拓寬產業工人學習和發展空間。”楊帆建議政府建立“網上工匠學院”,開發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網上練兵軟件和急需工種的教學課件,用于支持產業工人網絡學習。同時,探索建立企業人事管理和工人勞動管理相區分的雙軌管理體制,讓管理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都有合理的成才和晉升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認為,“機器換人”時代,產業工人可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在關聯產業實現轉崗、培訓和再就業。以榮昌特色的陶器產業為例,當地通過試行“學校+基地+產業”的方式,培育了一批產業發展后備軍,確保產業工人適應企業轉型升級需要。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離不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來自產業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三公司工務維保部副經理兼道岔車間主任張杰透露,目前一線技能型人才在從業人員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常因社會地位不高、工作環境艱苦、工資待遇較低、上升空間小等問題造成人員流失。
張杰建言,打通產業工人上升渠道,建立產業工人職業技能認證體系和激勵機制。“讓一線技術人員有職業榮譽感、身份認同感,才能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