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強精準扶貧、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此前召開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也首次開設了以“共享紅利:互聯網精準扶貧”為主題的分論壇,探討如何加快彌合數字鴻溝,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為新引領的信息化扶貧,有望開啟脫貧攻堅新階段。
我國信息化扶貧工作始于1994年底,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我國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互聯網加速普及,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信息化扶貧的內容、范圍、對象、目標、形式及方法等也都出現了新變化,信息化扶貧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充分發揮互聯網增量效應和大數據的乘數效應,構筑精準扶貧的新動能,有助于順利實現2020年既定脫貧目標。為此,必須重新認識和詮釋信息化扶貧,樹立“信息化既是扶貧手段,更是脫貧內容”的全新意識,堅持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多措并舉加快推進貧困地區信息化扶貧,提升減貧成效。
從實施層面看,信息化扶貧可以多形式、多目標齊頭并進。例如,通過大數據精準、動態、科學管理扶貧工作,增強政府貧困治理能力;通過推進農村電商交易平臺全覆蓋,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通過發展遠程網絡教育,讓“老、少、邊、窮”地區學生共享更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通過農業信息化技術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增加貧困戶經營性收入;通過發展遠程醫療補齊貧困地區醫療服務短板,遏制因病致貧、返貧;通過搭建“互聯網+”社會扶貧供需平臺,提高脫貧需求主體與扶貧供給主體的匹配效率。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信息化扶貧的過程管理。注重建檔立卡信息采集和扶貧對象的動態調整,突出“精準性”;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社會扶貧供給與貧困人口幫扶需求無縫對接,讓幫扶更有針對性和適配性。
當前,各地政府對信息化扶貧的認識并不統一,不少政府部門僅僅把信息化視為扶貧手段,而忽視了其作為脫貧內容的重要內涵。未來,應借鑒“智慧城市”建設管理經驗,推進“智慧農村”建設,從農村群眾關注的政務管理、教育、醫療、留守家庭關愛等熱點、痛點問題入手,持續引入城市信息化建設成果,使城鎮的優質服務資源逐步向農村延伸,實現均衡共享,持續提升農村地區的綜合治理和社會服務水平,確保完成“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
新時代,信息化扶貧代表了扶貧開發的新趨勢,既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新杠桿。為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先導力量和驅動作用,凝聚全社會力量,逐步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和實現共同富裕,未來還應全方位、多層次探索貧困地區信息化扶貧能力建設的中國命題,不斷為精準脫貧創造新模式、開辟新路徑。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