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大數據和文化,一個強調精準,一個相對模糊,看起來相互沖突。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四個單位昨天(17日)聯合發起成立了大數據文化研究中心,要把這兩者放在一起研究。在同時舉辦的大數據文化高峰論壇上,專家還表示,大數據能和文化相結合,并且意義重大。
客觀來說,文化的發展的確不能像工業等其它產業一樣,以數據作為衡量標準,并且用數據來推動。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認為,文化的理性化發展卻是趨勢,大數據可以使文化的發展更符合時代潮流。
陸紹陽打了個比方:“比如我們做菜的時候都會說鹽少許,味精少許,但是外國人經常會說,要精確到多少克。《萬歷十五年》里面提到,某官員良田萬頃,有一些國外的研究者就按照一萬頃良田來計算他的家產,其實這是一個虛數。數據文化首先是尊重事實,其次是追求精確,然后是推崇邏輯和理性。”
具體來說,大數據如何跟文化相結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舉了新聞出版領域的案例:“通過資源的編碼化,來沉淀我們的內容資源源數據;生產的數字化,沉淀內容資源的數據;運營的數據化,沉淀我們出版發行的市場數據;服務的知識化,沉淀高級形態的內容資源數據,也就是知識資源數據。我們把以上的工作整合成為一個新聞出版大數據應用工程。 ”
除了新聞出版,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王士進表示,在教育領域,大數據如今已經開始走進課堂,影響和改進傳統的教育方式。
王士進介紹說:“現在包括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已經可以全程采集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所有過程化的數據。老師是怎么講課的,學生在課堂上是怎么答題的,每一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周測、月考學生是怎么答的,從而對老師和學生形成精準的畫像。”有了這些畫像,老師在課堂上的泛泛而講,就可以變成精準的講評,課后給學生布置的通用作業,也可以變成真對每個學生特點的個性化作業。這樣,就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
不過,文化領域的邏輯性顯然不如自然科學那么強。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院長盧山提醒,把大數據應用在文化領域的話,需要注意分析方法。“有個例子說用谷歌、百度預測流感的發生,搜索流感關鍵詞的人上升的時候,就是流感的高發期。這不是因果分析,這是相關性分析。如果拿相關性分析來代替因果分析,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