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大數據開啟的信息文明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現實,早就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因此,對信息文明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不僅不是操之過急,而且時不我待。信息時代是一個哲學、科學、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一體化發展的時代。本專欄旨在集中于大數據和信息文明時代相關問題的思考,由此展開并引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本專欄力圖不僅從大數據的基礎層次理解信息文明,而且從信息文明的整體層次理解大數據;不僅在相互關聯中理解信息文明和大數據,而且通過對信息文明的探索,提供理解人類社會的更高層次的整體觀照,為更好理解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提供“鑰匙”。
關于信息文明,目前主要理解為一種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第三種文明形態。而在關于信息的大量定義中,最重要也是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維納的定義,“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這意味著信息具有與物能并列的地位。根據信息不同于物能的根本特性,可以對信息文明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信息不同于物能的最明顯特性是物能所沒有的共享性。信息產品復制與傳播的邊際成本遞減,信息共享會使信息增殖。這個道理,早在蕭伯納那里就已說得既通俗又確切:“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物能資源越分享所得到的越少,信息資源越共享所得到的越多。信息的這一重要性質,由于大數據而更加意義非同尋常。大數據相關關系基礎上的創構,使信息的共享性通過人的信息存在方式開出絢爛的人類文明之花。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進程中,始終伴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數據。一開始只是自然物的數據化,這在小數據時代就已經成規模了。只有當大數據出現,情況才變得完全不同。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數據物化越來越重要,有了大數據,世界上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新硬件就具有了大量創構出來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物數據化和數據物化構成循環,大數據為根據人類需要創構世界奠定了基礎。物數據化事實上就是物信息化,而物信息化是一個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它與小數據基礎上也能出現的物數據化完全不同。同樣,數據物化實質上就是信息物化,信息物化和物信息化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循環,使人類進入一個創構的時代。與量化世界相對應,可以看到大數據所意味著的更深層面:創構世界。以前人類更多是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變世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是不僅認識和改變世界,同時在創構世界。而這正是在大數據基礎上才成為可能。對于人類信息文明的發展,大數據具有基礎地位。
正是大數據相關關系基礎上的創構活動,使人類社會慢慢進入與物能文明不同的文明。傳統文明是主要基于物能的文明,而人類將進入的新文明,則是基于信息的信息文明。信息文明的肇始既不是技術意義上的信息化,也不是物信息化,而是大數據基礎上的信息物化及其與物信息化構成的循環。物信息化和信息物化構成的循環是一個迭代過程,包括作為信息物化結果的再信息化,最終是人的存在的信息化。而對于人類來說,信息所意味著的,遠不僅是像物能那樣的外在資源。信息與人的更高層次需要,從而與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內在相關。這使人越來越主要地以信息方式存在,而人類以信息方式存在則意味著須有量化的世界作基礎,以大數據為基礎平臺。因此,信息文明與物能文明的區分不是一種基于社會生產方式的區分,而是一種基于人的存在狀態的人類文明劃分。
文明與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更深層次的關聯。正是根據人的存在方式這一更根本的層次來區分,信息文明不是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并列的一種文明,而是與整個傳統物能文明相并列的更高層次文明。
這種文明是一種基于信息本性的共享文明,更是一種創構文明。共享和創構都建立在信息物化的基礎之上,而信息物化則建立在大數據相關關系的基礎之上。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信息文明還是一種基于信息創構的人性文明。信息創構活動是最符合人性的活動,只有到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時代,人類歷史才真正步入人性文明的軌道,對物能的控制達到“物為人役”的水平。正是因為物信息化和信息物化及其所構成的循環,使大數據成了人類信息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大數據開啟了人類信息文明。
(文章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數據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研究”資助)
(作者: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 王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