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菜鳥不像亞馬遜或京東那樣自建物流帝國,而是組建由大型快遞公司構成的網絡,借助大數據提高配送速度和效率。
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20日報道,快遞公司和龐大的倉庫對于規模達6000億美元的中國電商行業的意義,相當于鐵鍬對于淘金熱的意義:它是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的關鍵要素。
中國的物流業雖然不是那么光鮮誘人,但其巨大的體量彌補了這一不足。根據物流業咨詢公司Armstrong &Associates的數字,中國物流業規模達2.2萬億美元左右(全球物流業規模為9萬億美元)。
其中,快遞業務——基本上就是電商配送——的規模去年達到435億美元,是物流業中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復合年增長率超過30%。
低廉的配送費用 被寵壞的中國消費者
這些數字引起了投資者的興趣,而低廉的配送費用也令消費者喜不自勝。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消費者被寵壞了。”博達克咨詢公司(BDA)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說,“由于存在低成本的配送選擇,在中國,天平偏向消費者的程度遠遠超過美國或歐洲。”
他說,在中國,每單配送費平均為13元人民幣(合1.9美元),而美國是5至10美元,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半打針織衫后退回5件也絲毫不會感到不妥。另一方面,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城市和城鎮各處收發包裹的快遞員,在路邊分揀包裹,自行車斜靠在一旁。
但物流業正在抹除這樣的場景。
“物流業仍在飛速變化中,”德勤中國(Deloitte China)物流與運輸行業負責人宋旭軍(John Song)說。“至少部分物流公司自稱為科技公司,這意味著它們在IT系統、大數據、自動化和最后一英里配送——比如說使用無人機和無人駕駛車輛送貨——方面投入大量資金。”
物流網絡菜鳥 大數據協助跨越式發展
這項運動的先鋒是技術驅動的物流網絡菜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持有菜鳥47%的股份。
菜鳥沒有像亞馬遜或本土競爭對手京東那樣構建一個由倉庫和訂單履行中心構成的帝國,而是組建了一個由15至16家大型快遞公司組成的網絡,并建立了一個數據平臺。借助該數據平臺,快遞公司可以整合同一地區的配送,提高了服務的速度和效率。
標準化的地址和映射使得快遞員能夠更容易地找到目的地。目前中國每天配送的包裹,有70%是菜鳥處理的。
菜鳥首席技術官王文斌表示,即使IT系統得到了改善,中國快遞公司也仍落后于美國的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和聯邦快遞(FedEx)等同行,盡管起步較晚的中國快遞業能夠實現跨越式變革。
菜鳥通過地址標準化和使用數字標簽代碼,減少了配送時間、成本和差錯。
王文斌估計,取消紙張打印轉向編碼電子標簽,使快遞公司在每件包裹上節約的成本,達到每件包裹產生的約0.54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的近五分之一。“去年,我們在配送上很可能節省了近10億元人民幣,”他說。
雖然這不會給菜鳥帶來利潤——這家成立已3年的公司尚未盈利——但業內人士和分析師對這種協作性做法贊賞有加。
王文斌表示,大數據還能幫助管理庫存和弄清楚該把存貨放在何處。他說:“比如,如果我們可以把上游(阿里巴巴的淘寶(Taobao)和天貓(Tmall)平臺)的銷售數據匯集起來,我們就可以相當準確地提前預測明天將有多少包裹去上海。”
根據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梁向奕(Elinor Leung)的說法,數據顯示亞馬遜那種持有物流資產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她說,亞馬遜員工人數23萬,每日處理約580萬份訂單。模仿亞馬遜模式的京東,員工人數6萬至7萬,每日處理350萬訂單。她表示,按比例放大的話,若想處理阿里巴巴的每日3300萬份訂單,則需要雇傭100萬員工。而事實上,菜鳥只有1200名員工。
盡管菜鳥及其合作伙伴能夠借力于電子商務的增長,但挑戰也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