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遍地開花的同時,也面臨著繞不過去的挑戰,那就是安全問題。在互聯網乃至物聯網時代,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安全問題,就會影響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在鼓勵發展大數據的同時,要同步考慮構建大數據安全體系。
網絡邊界趨于“消亡”大數據立法刻不容緩
目前,傳統的網絡安全思路已經無法保障大數據時代的安全,并非是自己購買服務器并搭建獨立的機房,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就能夠保護企業的數據不被泄露,相反這種傳統的方法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攻破。傳統網絡安全的防護思路是劃分邊界,將內網、外網分開,業務網和公眾網分離,用終端設備將潛在風險隔離。通過在每個邊界設立網關設備和網絡流量設備,來守住“邊界”,以期解決安全問題。但隨著移動互聯網、云服務的出現,移動終端在4G信號、Wi-Fi信號、電纜之間穿梭,網絡邊界實際上已經消亡。
因此,用大數據技術來解決大數據時代的安全問題十分必要,這就必須建立“數據驅動安全”的思維,搭建全新的互聯網安全體系—“傳統安全+互聯網+大數據”。另外,基于強大的大數據庫、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和廣泛的用戶覆蓋率,提前感知網絡威脅態勢,為大眾提供未知威脅的發現與回溯功能并進行有效防護。
面對大數據安全這一普遍性問題,許多國家已有應對之策。例如美國就頒布了《2014年國家網絡安全保護法案》,積極推動出臺《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法案》;歐盟通過了新版《數據保護法》,強調本地存儲和禁止跨國分享;日本在2013年制定的《創建最尖端IT戰略》,也明確闡述了開放公共數據和大數據保護的國家戰略。
而中國對于大數據的反應也是十分迅速。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從政府大數據、新興產業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三個方面著手推進大數據領域十大工程建設,也意味著中國大數據建設的全面提速。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政府與企業的決策、管理與控制正在從“業務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一只“看不見的手”,正在重寫時代發展的新藍圖。
對中國而言,站在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民權益的高度,將大數據產業作為國家戰略進行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已顯得十分必要而緊迫。為大數據“立法”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是要加快立法調研,并由此搭建大數據法律法規的基礎框架,另一方面則應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乃至危害國家安全等網絡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另外,要積極融入國際大數據安全規則的制定,謀求建立一個尊重主權的國際網絡秩序。與此同時,還應強化大數據安全體系的建設,建立起政府主管、社會參與、企業為主的數據監管與行業自律機制。
然而,對付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安全問題,防止信息泄露,除了完善相關法制法規,還需要云平臺的防護技術,結合大數據技術來應對數據安全。在云計算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下,將數據存儲在云平臺上,或許比傳統的企業信息防護更加安全。
當今時代,大數據無所不包,無所不在,也由此擁有了巨大的安全產業開發空間。傳統的網絡安全服務企業聞風而動,開始瞄準這一新動向著手轉型,而在國家層面上,政府部門也逐漸開始構建起人才戰略的網絡,為大數據安全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和保障。未來,還需多方從監管、標準、自律等方面共同努力,共建互聯網安全產業鏈生態,來應對大數據時代的安全風險,使大數據安全產業發展邁過關鍵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