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大數據”再次進入國家層面。近兩年來,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提到這一熱詞,他反復強調,要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戰略資源,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優化政府監管服務,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大數據的影響
當一波又一波的IT技術熱潮源源不斷地涌入各行各業時,人類甚至沒有做好準備,就要開始迎接大數據帶來的影響。每一次技術的提高,都在改變生產力,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在物聯網、云計算的推波助瀾下,大數據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就是預測。大數據的應用可以為生產、生活提供一個保駕護航的指向標。正如《大數據時代》中所說:“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觀測微觀生物一樣,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
大數據的變革會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商業機遇與商業模式。數據的潛在價值會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可以想到的是,會產生一條囊括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生成的數據產業鏈。
政府統計的機遇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談到:“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實現基于數據的科學決策,將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大數據應用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促進社會事業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將極大提升政府整體數據分析能力,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手段。專門與數據打交道的政府統計,無論是數據的收集、保存、維護、管理、分析都將發生重大變革。
大數據應用將改變統計調查方法。我國現行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是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以經常性抽樣調查為主體,以全面定期統計報表、重點調查等為補充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具體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全本數據的采集。這種方式必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如,2010年開展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僅江西省就動用了近30萬人力,花費超2億元。另一種是樣本數據的采集。這種方式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它過分依賴于樣本,一旦采樣過程出現任何偏差,分析的結果就會相差甚遠。在“物聯網”加“互聯網+”的技術革新下,大數據時代的統計調查將是實時的、全本的、全面的,統計調查獲取數據的方法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大數據應用讓統計數據更加真實。統計數據由于各種原因,確實存在一些誤差,以至于政府統計在數據發布之前都會根據相關指標進行科學的評估,力求數據精準,并作出正確的經濟形勢研判。大數據應用帶來了基于事實的真實數據,不再有意識形態、不再有各種偏差。用這種最真實的數據說話,政府統計會更有效率、更加開放、更加透明。
大數據應用讓數據發布不再滯后。在當前的統計環境和技術條件下,統計數據發布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比如,每月的月報數據并不能夠在下月初就匯總制表;普查數據要在標準時點后的第二年才能發布。數據的報送需要經過一定的流程和反饋,這意味著完成報表存在著時間差。這種滯后性可能會讓黨政領導延誤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工作能夠改變這種滯后性。
大數據應用讓統計工作注重微觀,趨向全面分析,并作出精準的預判。經濟現象涵蓋著人們的生活、生產和企業經貿往來等各個方面,對每一種經濟現象作出分析,在當前環境中,顯然是難以實現的。目前,統計工作只是針對能夠直接對國民經濟生活產生影響的數據進行分析,從宏觀中了解經濟形勢。但見微知著,對一些細小、微觀的經濟現象進行統計、分析,很有可能在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萌芽時期”測出經濟的下一步走勢。有了大數據平臺,統計人員可以了解到這些細微的經濟指標,找好關聯物,參照以前的經濟數據,很有可能提前做出準確的經濟形勢判斷。
帶著問題去想、帶著問題去做,政府統計在這個深化改革的年代,必須搶抓機遇,用好大數據這個嶄新的平臺,在改革中求進步,在創新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