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B一詞自2009年引入中國后,經過市場培育獲得了迅速發展,一方面程序化分工越加明確,SSP、Ad Exchange、獨立DSP平臺拔地而起,另一方面BAT通過業務擴展不斷滲透程序化領域,整個中國數字營銷生態進入以數據為基礎的程序化購買新時代。
不言而喻,在程序化交易中“數據”是核心,所有交易環節都需要通過對數據處理和分析才能實現。事實上,對于數據的認識還存在較多的誤區,國內領先的DSP企業品友互動副總裁曹玉驥透露,國內RTB行業起步較晚,發展不平衡,相比于歐美成熟市場,國內市場上數據封閉,還沒有建立有效的數據流通機制。
那么從廣告主的角度看,是選擇BAT這樣的大巨頭,還是選擇獨立的DSP平臺?二者在數據的差異上存在哪些方面可以考量?獨立DSP平臺相較于BAT是否具有數據優勢?
BAT平臺壁壘,數據各自為陣
大數據并不僅僅在于量“大”,還在于質“優”。數據中所蘊含的價值含量和可挖掘空間比數量更為重要。BAT的數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都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
百度以搜索起家,擁有基于用戶搜索的需求數據,以及通過爬蟲和阿拉丁獲取的公共Web數據。
而阿里巴巴以電子商務崛起,擁有用戶在線交易和信用的數據。
騰訊擁有用戶關系信息數據和基于此產生的社交數據。
除此之外,BAT都在積極布局主營業務以外的數據鏈。比如百度收購糯米,阿里巴巴投資微博和高德,騰訊重組了搜索業務(與搜狗合并)和電商業務(與京東合作)等等,大數據的價值在進一步釋放。
RTB數據大于BAT
事實上,從數據的體量上來看,獨立的DSP平臺是大于BAT公司,原因在于獨立的DSP平臺對所有數據源都持開放的態度,能接納所有的數據源并且能夠有效的整合各方數據源,創造價值,而BAT除了自有的大體量數據外,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并購或投資等形式獲取數據。然而,BAT各自為陣的狀態使得三方的數據互不流通。
從數據體量上看。獨立DSP平臺,可以通過合作獲取第三方數據、運營商數據、廣告主數據等,還可以對接BAT或其他數據公司數據,從體量上看是足以媲美任何一家BAT企業,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數據多樣性看。BAT更局限于自身的數據類型,三方互不流通造成彼此間的壁壘性較強,只有通過向下聚攏擴展數據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但在實際中聚攏過程并非易事,而獨立DSP企業其獨立性足以納入更加多樣的數據源,擴大數據的豐富性。
從數據流動性上看。BAT企業的數據的封閉態度,是由其基因決定,一方面他們憂慮數據的開放會影響到自身業務擴展,逐利減少;另一方面,開放自有數據會減弱其核心數據價值優勢。獨立DSP平臺并不存在此憂慮,而是更樂見數據流動帶動整個數據生態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
品友互動副總裁曹玉驥表示,獨立DSP平臺持著更加開放的態度,連接全網數據,不論從數據體量還是多樣性上完全不輸BAT,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BAT更具優勢,比如品友可以對接中國移動、銀聯、亞信等第三方數據平臺數據,整合線上線下數據,對于用戶的判別更加多維立體,對營銷的作用不言而喻。
同時,大數據帶來的挑戰是跨行業、跨領域的。而與此同時,大數據發展的最大障礙在于數據的“流動性”和“可獲取性”。就整個大環境看,移動互聯網浪潮下數字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無論是獨立的DSP平臺,還是BAT巨頭都在積極探索,挖掘出更多的數據價值點和應用場景,在人、事、物更加互聯的狀態下,數據的開放和流動成為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