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估算,人類歷史上90%的數據,都是在過去兩年中產生的。而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數據世界目前已經增加到4.4億萬字節,如果把這些數據存儲到平板電腦里,這些平板電腦累加起來的厚度差不多是地球到月亮的距離。不管我們有沒有察覺,大數據時代其實已經來臨。美國作家史蒂夫·洛爾撰寫的《大數據》用事實和分析告訴我們,大數據怎樣改變著我們的世界。
十幾年前,我們的存儲以KB計,也就是千字節;七八年前,我們的存儲還是MB,也就是兆;四五年前,就變成了GB(千兆)和TB(太),現在,則有了拍字節(PB)、艾字節(EB)、澤字節(ZB)、甚至有了堯字節YB,YB相當于1024的4次方TB,1024的7次方KB,數據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數據便像大海,汪洋恣肆,一切都可用大數據來統計,來核算,一切皆可包容,一切皆有可能,這般的數字生活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這些看似無用的數據,看似脫離客觀世界的數據,其實卻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大量看似無用的數據匯集起來,便是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的完美映射,“人們在解碼這樣一個虛擬世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世界的看法”。
在史蒂夫·洛爾看來,這些存儲數據,不僅是“望遠鏡”也是“顯微鏡”。望遠鏡讓我們看得更遠,發現更多的未知世界,而顯微鏡則會讓比細胞更細小的世界反映出來,予以展示,讓人們發現更多的之前毫無差距的細微現象,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基于大數據的處理與判斷,“所有決策活動對經驗與直覺的依賴將逐漸減少,而對數據與分析的倚重與日俱增”,所以,大數據成為當今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而且,大數據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以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改變著我們“觀察、認識、思考,乃至生存和發展的方式”,所以,史蒂夫·洛爾基于大數據對我們生活的改造,發明了一個全新的名詞——“大數據主義”。就大數據產生的作用而言,稱為“大數據主義”毫不為過。
在《大數據》里,史蒂夫·洛爾用嚴謹的闡述,形象的表達,巧妙的比喻,勾勒出由大數據制造的“美麗新世界”,人工智能、“大數據”營銷,醫療行業的“大數據”,物聯網、大型工業器械的數字化生存、當傳統的葡萄酒遇上大數據,大數據正悄然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所以,我們也學會用大數據為我們做好服務。
不過,大數據時代,它是開放的,資源共享的,所以,難免會觸及個人隱私,這便是史蒂夫·洛爾所說的“公共空間”和“私密領地”。要劃清界限,在讓大數據普惠大眾、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為個人留下私密空間,保護好人們的隱私不受侵犯。沒有規矩便沒有方圓,沒有私便沒有公,正如史蒂夫·洛爾所說,一定要“為公共權利劃上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