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等待牌照發放。”包括騰訊征信、前海征信在內的多家機構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1月,央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考拉征信、華道征信等8家民營征信機構做好相關業務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今年5月,央行已經對首批機構完成中期驗收,目前8家機構均已完成央行的入場調查和工作驗收。
個人征信機構牌照發放在即,騰訊系、阿里系等各家機構紛紛公測自家征信產品。其中“信用分”成為幾大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征信機構面向市場的主打產品。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可以吸引眾多注意,給個人用戶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信用分”是給征信公司的金融機構客戶提供的產品,還體現互聯網征信的創新,一舉多得。與傳統征信公司主要通過以往積累的金融交易數據不同,出身為互聯網背景的征信公司在依托于自己的“社交數據”或者“電商數據”外,相對缺乏“金融數據”,因此“社交數據”在金融風控中的有效應用還未得到驗證的情況下,各家征信機構已經開始布局網貸、小貸、消費公司等領域,上演“金融數據”搶奪戰。
征信機構主攻“信用分”
8家個人征信牌照即將發放,芝麻征信、騰訊征信、前海征信紛紛推出各自產品進行測試。其中,“信用分”成了各大機構的主推產品。騰訊征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除了反欺詐產品,騰訊征信還推出信用評級產品,包含信用評分和信用報告。目前信用評分還在內測,在手機QQ上開設服務號進行運營,通過在生活服務類里面搜索騰訊信用,個人可以關注服務號查看到自己的信用評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通過用戶授權就可查到你的‘好信度’分數。”前海征信總經理邱寒表示。而芝麻信用則在6月開始在全國公測“芝麻信用分”,支付寶用戶可以查詢到自己的“信用分”,達到標準的用戶還可申請部分國家的簽證。
所謂“信用分”,即各征信公司通過自家平臺數據和外部數據抓取的個人信息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對個人的消費能力、償債能力和還債意愿等做出的綜合測試評分數。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將“信用分”提供給金融機構,為其借貸等金融業務提供風控外,還可以通過“信用分”給用戶做其他的增值業務,如芝麻信用給用戶提供的簽證服務,以芝麻信用分作為審批依據的產品“借唄”也已上線,額度上限達到5萬元。
“現在多家公司都推出自己的征信評分,前海征信的‘好信度’一年多前已開發完畢,一直在集團內部不同的專業公司和應用場景上進行內部測試,今年5月份開始對外公測。目前已有近200家機構已經簽約使用我們的信用分。”邱寒介紹,“好信度”的數據來源于三方面,一是平安集團內部積累數據;二是外部合作機構如運營商、銀聯等機構的數據;三是其他第三方數據。此外,目前已經簽署合作的近200家金融機構的合作協議中也有一定的數據共享。“可能你不是平安的客戶,但在‘好信度’也會有你的分數,我們現在的覆蓋面是遠遠超出平安自身的自有客戶的數量。平安現在的客金融客戶已達9500萬,而非金融、互聯網板塊客戶近1.6億,剔除重復客戶后約2億,外加外部數據源的合作提供的客戶。”邱寒說。
騰訊征信表示,在人群覆蓋上,QQ月活躍用戶數達8億,騰訊征信可以通過海量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來預測其風險表現和信用價值,為其建立個人信用評分。對于之前沒有個人征信報告的藍領工人、學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用戶,騰訊通過他們使用社交、門戶、游戲、支付等服務,通過海量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來預測其風險表現和信用價值,為其建立個人信用評分。在給客戶提供服務方面,騰訊征信表示,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征信為金融機構降低風險獲取更多的金融業務;另外一方面用很便捷的方式給普通用戶建立信用記錄,這些信用記錄能反過來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金融數據”搶奪戰上演
“幾家征信公司都有跟我們平臺進行接觸,商討是否使用它們的征信產品。”深圳某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征信公司的業務主要是為金融機構的借貸業務提供風控服務,目前P2P網貸已經成為征信機構開拓業務的主要市場之一。騰訊征信、阿里征信以及前海征信紛紛表示,已經開發的征信產品中,主要是為P2P、小貸公司、消費金融以及中小銀行提供相關的風控管理。而傳統的征信機構也并未放棄這塊領域,如鵬元征信、上海資信已在網貸行業耕耘已久,網貸、小貸、消費金融公司成各征信機構的“主打戰場”。上述人士認為,“開展這些業務的背后體現各家征信公司對‘金融數據’的渴求。”
“對于互聯網征信機構來說,金融數據很重要。他們給我們提供業務,一方面是我們需要征信來做風控,同時,征信機構需要補充新的數據去豐富和完善數據庫。在與征信機構合作過程中,平臺的數據也需要上傳給征信公司。”網投網CEO汪瑤表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征信機構熱衷于為網貸提供產品。與傳統征信公司主要通過以往積累的金融交易數據不同,出身于互聯網背景的征信公司在依托于自己的“社交數據”或者“電商數據”外,相對缺乏“金融數據”,而“社交數據”在金融風控中的有效應用還未得到驗證的情況下。
“我們也在嘗試使用社交數據,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的信息價值在目前還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最終的模型當中絕大多數還是跟金融相關的指標。通過實際的比對,我們發現在借貸場景下,最終對信用分產生價值的目前看起來還是金融的數據占多數,大部分社交數據在模型變量的篩選過程中被剔除了。”前海征信總經理邱寒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顯著性和相關性的指標,從最初選擇的上萬個變量信息源里,通過層層篩選,最后可能留下幾十個變量,而這幾十個變量從目前看起來以金融的變量占到絕大多數的權重,“社交數據”的有效模型尚未成熟。
對于平臺來說,目前征信公司提供產品并沒有完整地契合國內網貸平臺的業務需求,模型的針對性還有限。“我們平臺主要做P2B,有互聯網背景的征信公司目前提供的主要是個人征信,如騰訊的人群覆蓋面主要不是企業和企業主的信息,但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而傳統征信公司方面,不少網貸平臺的業務分布在全國,而鵬元、上海資信等主要是地方性征信平臺,其數據主要集中在各自所在的區域。”汪瑤認為,目前國內平臺的業務多元,如側重于個人對個人的借貸,如人人貸、拍拍貸等少量平臺,但更多平臺都涉及企業經營借貸業務。壹寶貸總經理羅浩杰表示,其所在平臺的業務涉及消費貸和經營貸,而這兩種業務所需的征信模型也不一樣。
掣肘重重 互聯網征信發展任重道遠
業內有機構測算,國內的征信業務市場高達千億元,而通過征信業務可以衍生出其他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尤其是借助互聯網。“阿里已經通過‘芝麻信用分’開始提供‘借唄’和簽證服務,未來還可能會有更多服務可以切入,互聯網思維體現在這里,不僅僅再是盯著‘征信’本身。但近日央行頒布的非銀行網絡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互聯網征信業務的開展會帶來不小的影響。”一位資深支付行業人士表示,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支付是關鍵,尤其是以電商和支付起家而成長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支付新規可能會影響他們進一步的發展,其中以交易數據為核心的征信業務所受影響將更大。
除了來自政策方面的新約束,在國內個人征信行業剛起步之時已經呈現割據局面,而所謂的大數據的重復度也比較高。“各地區域性的征信機構數據局限在所在區域內,依托于大集團的征信機構如騰訊征信、芝麻征信、前海征信等幾家機構,各自的主要數據來源于各自的集團,如騰訊征信主要數據來源于騰訊旗下社交及支付、芝麻征信主要數據則基于阿里的電商交易、前海征信數據則主要是平安集團的金融數據。現在各家機構都在接入外部數據,這些外部數據不外乎公安部、教育部門等政府公共部門。”上述人士表示,這對于使用征信數據的公司來說,需要使用多方數據才能得到完整的征信信息,無疑增加用戶的成本及影響其運營效率。
對于上述問題,邱寒則認為,征信的市場很大,而且在國內尚屬新興業務,目前不太可能說一家能夠滿足所有的需求,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征信公司存在去服務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細節。而一定數量的競爭對手存在對于客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即使是在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后,也沒有形成獨家壟斷局面,而是同時存在幾家比較大機構。在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市場也更加復雜,最終必然會有多家征信機構在市場競爭。監管機構對行業進行牌照管理,征信行業會在相對規范和有序的情況下發展,市場也會做出它的選擇。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如何在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下將大數據應用于征信行業也是不可忽視的。據了解,現在不少反欺詐公司,通過對電商數據、社交數據的抓取而給網貸平臺等機構提供類征信的業務,但對于這種反欺詐公司,并沒有經營許可或者接受相關的監管。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應加強對“大數據”在征信行業應用的監管。如通過立法明確新興信用信息源的應用規范。部分征信機構依靠技術手段,以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為平臺,大量采集用戶信息,通過分析客戶的交易數據、選擇偏好、消費規律和信譽評價等信息,提供正規的信用信息服務。這些新興的信用數據可以成為傳統征信手段的有益補充,但目前《征信業管理條例》和《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尚未明確其合法性和商業應用的規范。
同時,應通過立法明確禁止濫用“大數據”搜集非必要信息的行為。隨著各種互聯網平臺的興起,部分平臺經營者打著信用消費的幌子,搜集并售賣貸款申請主體及家庭的生活信息、醫療、行程等隱私信息。對此,監管機構應該通過立法明確禁止非必要信用信息的搜集活動,以避免非法濫用大數據、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并在此前提下,聯合網監部門加強監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