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無人超市”與“芝麻信用分數”的熱潮還未褪去,知名門戶又爆料互聯網BAT之一騰訊欲推人臉識別反欺詐產品,備戰個人征信市場之爭,其新穎的征信概念在“毀三關”的同時,也強烈的激起了民眾對于個人征信評級的好奇。而今,我們就借此機遇,總覽整個個人征信市場,為大家講述現今國內征信市場的發展現狀:
一、個人征信由“央行征信”將過渡到“民營征信”
回首我國個人征信史,整體而言還大都處于數據嚴重缺失的初級階段,且個人征信體系大都由央行征信所壟斷,央行憑借國內數以萬計的商業銀行網點、信用卡中心、銀行信貸批復等數據,基本上獨霸我國個人征信體系。而今,隨著年初央行發文允許騰訊、阿里巴巴等八家民營征信機構進行個人征信試點,再到現今《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發文支持有條件的民營征信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等一系列措施,都為我國個人征信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
近期,據權威門戶財經媒體獲悉,此次被央行欽點的八家民營征信機構,都有望獲得央行頒發的征信牌照,如若事實如此,我國個人征信市場央行獨大的局面將被打破,整個征信市場將呈現出百花爭鳴的場景,民營征信機構以及獨有的靈活性、市場性以及高效率會為個人征信行業帶來更多的活力與補充,這都是傳統央行征信數據所缺失的。
二、將引入更多個人網絡數據,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
在央行欽點的八家第三方個人民營征信機構中,騰訊征信和芝麻信用因其強大的互聯網行業背影而最為矚目。在央行下發文后不久,騰訊征信的會員內側與芝麻信用的芝麻信用分便迅速開啟,兩者分別借助其互聯網流量、運營、平臺等優勢資源,迅速于互聯網中傳播。騰訊征信基于微信、QQ等即時通訊的社交屬性數據與芝麻信用基于天貓、淘寶個人網購習慣、記錄等多樣化個人互聯網生活化數據的算法引入,引得了同行的熱議。
此類多維度、多視角的算法模型,無疑豐富了國人的個人征信數據體系,實為行業利好。但據專業投資理財資訊www.pj.com/news/平臺問卷調查獲悉,也有部分網友對此表示擔憂,畢竟網絡虛擬世界上的賬戶、資料信息所蘊含的真實性又有幾何?此八家民營征信機構在市場化逐利本性的背后,又有多少能保持絕對的第三方公正性?數據有無偽造的可能?……這都將是第三方民營征信機構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畢竟一份權威的個人信用報告還最重要服務于整個行業,高度的社會認可度則為個人征信市場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