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來說,原本隱秘、復雜、變化的學情和教情,尤其是不同年齡段學生心智、興趣、動機的變化,一直困惑著眾人。而巴拉巴西教授告訴我們,在以“云計算”為標志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下,通過對課堂、作業、社交(QQ、微博、微信等)、生活等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幾乎可以預判出學生“93%的行為”。各類數據的疊加和補充,足以對不同的行為模式、心理特點、思想狀態進行精確模擬,進而直接跳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艱澀理論,給教育者提供可視化、可量化、可監控的教育決策。當我們把教育作為嚴謹的科學看待時,“它是有規律、可預測的”,巴拉巴西如是說。(邱磊)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告訴我們:如同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這些推動人類文明大步前進的發明創造一樣,大數據也代表著一個嶄新的、蓬勃的、孕育著無限可能時代的來臨。它的影響以及改變已經確實發生在健康應用、旅游應用、購物應用等領域,美國提出大數據的戰略地位堪比工業時代的石油,歐盟認為大數據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電子商務教主馬云一再認為“阿里最值錢的是數據”。我們已經別無選擇地處于這樣一個時代,《大數據時代》恰恰就是為這樣一個時代完美闡釋以及前瞻準備的書籍。它在概念上先期明確了數據處理的三大改變:數據不要抽樣要全體,做事需要的是效率而不是精確,要相關性不要因果。(季勇)
阿蘭·柯林斯與理查德·哈爾費森的《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從教育發展史視角,分析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以及技術發展對未來教育的挑戰。作者從技術可能會使教育失去什么、帶來什么以及我們如何降低技術可能給教育帶來的風險等方面引發讀者思考,面對大數據技術我們當如何思考教育,重新定位教育、領導和發揮教育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提醒我們“顯而易見的是,技術已經惡化了教育中的公平問題,我們需要謹慎思考如何緩解這個問題”。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同樣存在,如何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取我們需要的東西,少走一些彎路,這本書值得我們一讀。(李達)
有人說,凱文·凱利的《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書”,有些言過其實,但當我們讀過以后還是感覺腦洞大開。大數據時代,在“眾包”、“群蜂思維”下我們必須“學會向我們的創造物低頭”,“當人造與天生最終完全統一的時候,那些有我們制造出來的東西將會具備學習、適應、自我治愈,甚至是進化的能力”。在大數據時代,誰也不可能成為知識的壟斷者,人人可以發聲,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專家,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角色和功能變換了。(朱建)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教授在《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中指出:當下大數據正悄悄影響到教育體系的每個層面,對于全世界的學習與教育活動,都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這本書幫助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叩響大數據之門。“大數據”這只“奇異之眼”,似乎能夠看到每個學習個體的學習過程,記錄他們的微觀表現,發現他們的學習之趣,破解他們的學習之難,從而讓教育實現“私人定制”,讓學生“心花怒放”。然而,迎面而來的問題是: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教師,如何掌握新技術、把握先機?或許,您能在《與大數據同行》中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