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數據應用效率低 應重視和認知幾個問題
近日,第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正在北京召開中。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們共商國家大事,熱議民生問題,總結過去,規劃未來。今年兩會兩會上,有幾個十分引人關注的問題,大數據就是其中一個。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孫丕恕在會上指出,“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不斷發展,各級政府積累了大量與公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并成為社會上最大的數據保有者,掌握著全社會信息資源的80%,其中包括3000余個數據庫。”而事實上,我國政府大數據利用狀況卻極不理想,很多政府數據躺在相關部門的檔案柜里“睡大覺”。
堅持不懈地呼吁源自一種緊迫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將其政府數據開放作為國家戰略推動,借助政府數據開放,美國的醫療服務業節省3000億美元,制造業在產品開發、組裝等環節節省50%的成本。”孫丕恕說,目前,上海、北京、青島等地先后出臺了數據開放相關政策,搭建了政府數據開放平臺,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他認為,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推動措施,很多政府部門擔心增加工作負擔,甚至顧忌數據披露會暴露管理中的不足,因而主動性不強;相關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法律不健全,缺乏統一數據開放標準,地方政府和垂直系統各自為戰,造成新的“開放的數據孤島”。
“在國外,數據開放的工作都有明確的部門來負責,有效推動了這項工作的進展。例如,美國的data.gov是由美國總務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負責管理,并持續改進該網站。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fficeof Managementand Budget)負責設計網站的結構與規劃。”孫丕恕建議,我國政府數據公開應明確組織機構,制定行動規劃,研究制定政府數據開發目錄和格式標準,“書同文、車同軌”。
從建設步驟和開放范圍來看,他建議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在全國分領域、分區域實施。“建議選擇試點區域,推動相關部門首先整理社會關注度高,與居民生活、公共服務、社會環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相關的數據,例如氣象、交通、旅游、物價等部門所掌握的基礎數據、業務類數據、管理類數據、統計類數據等。”
除了喚醒“沉睡”的政府數據,在孫丕恕看來,當前應該積極推進金融、電商、公共事業等大型企業數據的開放共享,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用好大數據。
“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為1859.6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及8.2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這些數據第三方機構很難獲得。”孫丕恕說,當前央行征信也在逐步建立信用的共享機制,但大部分局限于金融機構內部,沒有有效地向社會開放。電信運營商、水電煤等公共事業機構內也積累了多年的業務數據,互聯網公司則收集了大量的用戶和企業信用數據,這些公司基于商業利益等不將數據開放,而是基于自有的局部數據開展征信服務業務。“目前,個人征信市場已向民營企業開放,大企業間也在積極謀求數據獲取和數據共享的路徑,如建立數據開放平臺引入或交換第三方數據,但這些都缺乏明確的規范和政策,這一領域的數據壁壘問題亟需解決。”
政府大數據應用,應重視和認識的幾個問題:
一是國家優先發展戰略。大數據應用領先國家的所有大數據項目,都具有國家優先發展的相關目標(比如數據的開放和已獲得,公民更好參與公共事務)。對大數據應用的主要關注點集中于安全、速度、交互性、分析能力,和缺少勝任的專業人員。然而,每個國家的政府基于其獨有的環境,有自身的優勢、機會和威脅。
二是分析機構。對于跨部門的數據,管理和綜合數據需要一個自上而下的統籌。政府應建立一個大數據控制中心以綜合各部門既有數據的數據庫,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此外,政府還需要建立一個先進的分析機構負責開發戰略,處理大數據如何通過新技術平臺進行管理和分析,如何招募到熟練的從業人員。
三是實時分析。政府需要管理即時更新的大數據,并進行實時分析,同時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還需要探索的新技術平臺(比如云計算,先進分析和安全技術)。相當多的政府數據在性質上是全球化的,而且能夠被用于預防和解決全球事務,因此必須開展全球合作。
四是國際化。各國政府間努力集成和共享地球觀測數據。全球地球觀測系統,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產生了綜合的、接近實時性的環境數據,目的是為全球使用者和決策制定者提供信息以供分析。政府也需要共享與安全威脅、詐騙和非法活動相關的數據。這種大數據需求不僅需要轉換技術,還需要國際化的協作去共享和綜合數據。
五是ICT專業公司。政府應該與ICT專業公司合作。例如,亞馬遜AWS關聯很多公共數據集,包括日本、美國人口調查數據和許多基因組及醫療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