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打假,主要依靠人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飛速發展,單憑人力越來越捉襟見肘。要讓假貨無處藏身,還需與時俱進,建立誠信守法經營的“大數據”。
“大數據”的建立,離不開電商的支持與配合。電商理論上擁有所有交易詳情,包括買家評價(尤其是中評、差評)、退貨記錄、快遞單號、投訴記錄等,可以形成一套利于打假和幫助消費者維權的“大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被買家投訴的未必是假貨,或許是質量欠佳的產品,其生產商可能是正規合法的企業,只不過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特別是一些小微初創企業,很難在初創期就把產品質量提高到很高的水平。這種情況下,需要商家將實際情況向監管部門反映,由質量監督部門深入調查,結果在一定期限內向社會公開。
還有一些假貨,已經在電商網站上發布,但并未有人購買,因而沒有買家反饋問題的數據。電商應主動建立自動對比商品信息的數據庫,通過與官方正品的詳實信息進行對比,預先發現假貨,避免消費者上當受騙。
還可以用嚴厲的禁入制度營造誠信守法的環境氛圍。電商要本著對自身品牌信譽的重視,在賣家進入電商平臺之初就與之建立誠信約定,一旦發現賣家售賣假貨、違禁物品,即實行“一次違法,終身禁入”的重罰,讓賣家珍惜經營機會,真正重視誠信經營、守法經營的基本規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更多好的打假手段會而不斷出現,但運用好“大數據”是必要前提。此外,我們還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