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人口總數到經濟總量,從工業增加值到消費品零售總額,翔實而全面的數據,標注著一個大國的前行足跡,也讓人感慨這背后的“大數據機遇”。
龐大的人口和市場,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日新月異的發展勢頭,都讓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使得中國成為最有潛力的大數據生產國家。但更應看到,大數據之“大”,并不僅僅在于數量,更在于發掘數據的資源價值和戰略地位,通過對大規模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培育新產業、發現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提供“大服務”、實現“大管理”。
可以預見,從戰略地位而言,大數據之于21世紀,正如土地、礦產和水資源之于上個世紀。國際競爭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據資源的積累運用。大數據浪潮洶涌來襲,不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將帶來全新的創業方向、商業模式和社會管理模式。在經濟、教育、科技、政府管理、國防等領域,決策將日益基于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而非經驗和直覺。
探索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解決方案,不僅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也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聯合國發布了《大數據促發展:挑戰與機遇》白皮書,美國政府大力推行“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各國政府接二連三發布相關計劃,開始大數據方面的激烈競爭,以守護本國的數字主權,攻占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面對群雄逐鹿的大數據競爭,我們不能落于人后,更當勇立潮頭、有所作為。
目前,國內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涌現,尤其在互聯網經濟帶動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煥發出勃勃生機。看看2014年的統計數據,網上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網民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7.9%,這都為我們發展大數據應用提供了巨大機遇。但同時,挑戰與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國家層面,既缺乏對基礎公共數據的及時收集和充分積累,又缺乏對各地區、各領域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和挖掘;在企業層面,還缺乏挖掘利用大數據資源的核心技術、商業模式和產業支撐。如何在迎接挑戰中抓住機遇,在解決問題中奮勇爭先,成為促進中國大數據發展的重要命題。
去年7月,李克強總理在山東考察時指出,不管是推進政府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還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要依靠大數據、云計算。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當務之急,是從國家層面加快推進大數據戰略的頂層設計,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為加快大數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