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發展日新月異,并且已經深入到包括農業在內的各個行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表示,大數據農業應用研究,應當為新型農業現代化作出貢獻,“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汪懋華說,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因此,要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當前,農業物聯網應用研究快速發展。快速、低成本、可靠感知過程信息是物聯網農業應用的基礎。一批關鍵農業信息感知技術和新興產業培育問題,期待著科技突破。”汪懋華說,“2004 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全面深化改革中,進一步突出了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部署。”
汪懋華還認為,應當加強農業大數據應用研究。農業大數據是大數據理念、技術和方法在農業領域的實踐。農業大數據涉及到水、土、光、熱、氣候資源,作物育種、種植、施肥、植保、過程管理、收獲、加工、存儲、機械化等各環節,多類型復雜數據采集、挖掘、處理、分析與應用等問題。
“農業大數據由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構成,隨著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和物聯網的應用,非結構化數據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其數量將大大超過結構化數據。”汪懋華說。
他進一步分析認為,農業大數據類別復雜。從領域來看,以農業領域為核心(涵蓋種植業、林業、畜牧水產養殖業、產品加工業等子行業),逐步拓展到相關上、下游產業(飼料、化肥、農藥、農機,倉貯、屠宰業,肉類加工業等),并需整合宏觀經濟背景數據,包括統計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生產數據、氣象、災害數據等;從地域來看,以國內區域數據為核心,借鑒國際農業數據作為有效參考;不僅包括全國層面數據,還應涵蓋省市數據,甚至地市級數據,為區域農業發展研究提供基礎;從廣度來看,不僅包括統計數據,還包括涉農經濟主體基本信息、投資信息、股東信息、專利信息、進出口信息、招聘信息、媒體信息、地理空間坐標信息等;從專業性來看,應分步構建農業領域的專業數據資源,進而應逐步有序規劃專業的子領域數據資源。
但汪懋華表示,目前大數據研究普遍存在著“只有數據、沒有利用”的問題,導致搜集數據、存儲數據付出的成本被浪費,據報道,通過衛星RS獲得的影像數據中,目前得到應用的不到5%。“多半數企業不知如何從數據中獲得價值,因此這個問題急需解決。”
農業是生命之源、發展之基。農業資源、環境、多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都時刻面臨著不斷產生的大批非結構化數據的信息獲取、挖掘、存貯、處理與智慧應用的問題。
汪懋華說:“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將為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農業提供重要科學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