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新聞業越來越成為受眾能參與的事情,變得‘自下而上’。”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以維基百科為例,對數字時代出版業發展進行了展望。他認為,社會已進入自媒體時代,“人即是媒體”,傳統媒體需要適應潮流而改變,出版產業則是永遠的朝陽產業。
11月15日,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暨全國編輯出版高教學會年會在河南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及業界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以數字時代下出版產業的發展為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交流討論。
數字時代出版產業轉型成趨勢
面對國內自媒體時代的沖擊,很多學者把眼光投向了國外的電子書產業。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志強教授分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成熟的電子書出版體系,在接受中外讀者不同閱讀習慣的前提下,借鑒經驗,以求得傳統媒體的進一步發展。
在國內外電子書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自助出版已經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在武漢理工大學新聞傳播系主任賀子岳看來,美國電子書自助出版產業發展迅猛、日漸成熟,正是對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最好昭示。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安小蘭對我國自助出版的歷史、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在合法性規定、書號管理制度、版權與內容審查管理方面,我國尚缺乏完整清晰、有操作性的法規制度。而在歐美許多國家自助出版發展已成大勢的情況下,我國當前的一些自助出版只是一種摸索與嘗試,處于“灰色地帶”。
“大數據”背景下出版業結合互聯網思維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圖書營銷模式已不足以應對市場,以數據挖掘為手段的精準營銷是實現出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博士生孫曉翠認為,數字挖掘的技術平臺結合精準營銷的業務平臺,便能在圖書營銷中準確定位市場、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降低經營成本。
“互聯網是一個重新聚合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的一種結構性力量。”引用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的一句話,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劉影基于對“大數據”的研究,以“邏輯思維”為例,闡述了互聯網思維對于書業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傳統書業跨媒體轉型,關鍵是實現互聯網思維轉向。
為了緊隨現今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數字出版中心工程師談琳對網絡科技出版有效途徑進行了積極探索。她通過對政策環境、行業走勢、技術融合、業務創新、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為當下數字出版工作提供了借鑒意義。
人才培養出現結構性矛盾
大數據時代下,編輯出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出現了矛盾。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朱建偉認為,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很多,但實用人才很少。出版社實行產業化和公司化對人才的需求提高,目前具有多學科背景、寬知識結構,同時接受編輯出版專業培訓的人才將更受青睞。
“未來的傳播無核心無邊界,每個人都是改革的實驗者和被實驗者。”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頻指出,社會發展轉型推動傳播方式轉變,出版人才面臨機遇挑戰并存的局面。
中原大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裁王守國表示,近年來,出版產業已經逐漸具備成熟的資本運作體制,而專業人才的大融合、流通意識將更符合現在的市場訴求。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編輯出版與傳播系教授李苓通過對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經驗的總結,提出對學生專業素養培育是教學工作的硬性要求。同時,她強調在數字化建設日益完備的今天,“雙導師制”使得業界的培養成為人才高就業率的重要保障。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楊海平強調說:“編輯出版人才要想適應數字時代,就必須加強理論研究與產業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