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森咨詢最近做了一個全球性調查,看哪個國家和地區最渴望“分享經濟”,它找到的答案,是中國。但 Airbnb、Lyft 包括私人停車庫出租共享的 SPOT 也已經不是分享經濟最前沿代表了。以下,是美國剛剛冒出或正在討論的幾種分享經濟走向。
另外,杰里米·里夫金剛剛被引進中國的新書《零邊際成本社會》提供了一個衡量這個新經濟模型的邊界:使用權勝過所有權、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同樣重要,以及“生產型消費者”大規模崛起,這個即將大規模爆發的群體特征是:他們在同一領域消費產品的同時,也在生產這個產品。
3D 打印 + 分享經濟
如果在 B 平臺能以 29 刀入手,我們怎么可能在 A 平臺以 37 刀買同樣東西呢?現在,競爭已經激烈到很多賣家不得不以近乎成本價出售商品,但這種競爭還要進一步加劇,因為 3D 打印技術的發展,必將消除“零售商”這個概念。
所謂“消除零售商”,是指:如果我有一臺 3D 打印機,那我就不用再向制造商買東西,我自己就能生產商品,甚至還能賣給別人。也就是說:3D 打印機的擁有者,最終會變成制造商。
盡管目前大部分消費者能買到的 3D 打印機生產效果還不如大制造商工廠里的機器,但它們正快速追趕。如果未來 3D 打印機能實現高質、量產,那么人人都能成為制造商,現在的“零售商”概念也將隨之消失。
同時一旦嫁接“開源”,人們不僅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買到 3D 打印出的產品,還能免費下載該產品代碼。也就是說,人們只需要準備必要的原材料,就能制造出別人設計的產品。
如此發展,生產能賺錢的東西可能就不再是有技術和有創意的人的專利了。任何人都能靠生產別人創造的產品獲利。這種開放,能保證商品有極大量的市場供給。它的好處在于:買方得到所需產品的成本降低,而賣方生產時的邊際成本也被攤薄了。
在 3D 打印領域,分享已經引領潮流。Thingiverse 和 Shapeways 等平臺都在扮演“開放資源社區”角色,它們提供大量公開分享的產品代碼及無數有形的小產品。
奧巴馬政府已經規定,美國以后在所有中小學都要有個 3D 打印機,每個孩子都要有個 3D 打印機,以后你會看到所有小孩在自己家里用 3D 打印方式生產東西。他們也許使用回收的材料、廉價能源,東西可大可小,但是一切都可以打印。在未來,也許大橋、高樓這樣比較復雜大型的東西還需要專業公司生產,但是一些小東西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己生產,而他們所需要的模板材料,都可以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取。
也就是說,未來必然會形成一個大廠商和不同生產者競爭的格局,如果一個公司想替代普通生產者去生產某一樣小東西,它怎么能干得過全人類呢?
大數據 + 分享經濟
另一個領域雖然還未受到太多關注,卻必將改變世界。它就是:不同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共享。Facebook 為什么收購 WhatsApp?亞馬遜為什么宣布進入移動支付戰場?答案是,現如今,軟件公司中最聰明的那部分已經意識到,比他們正販賣的服務更值錢的,是他們收集的數據。
當用戶使用 App,他們定位被追蹤;他們的購買歷史被記錄;他們在注冊時需要確認個人信息、填寫郵箱地址,甚至被要求提供母親姓名。一個 App 收集到的關于某用戶的數據也許零散、無價值,就像一堆組不成句的單詞,但是,當多個 App 之間開辟數據共享,這些單詞就可能被連成句子,甚至成段成章。而一旦這些共享數據找到彼此關聯,它形成的信息網將釋放巨大能量,極大降低現實中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建立連接的成本。
軟件公司之間開放數據分享,效果能有多逆天?舉個例子:Expensify 是家頗受歡迎的移動支出報告服務公司,未來,它的數據可以這樣用:在它數據庫,分享你和其他人的數據。這樣,你的 App 會對你說:“嘿,現在是晚餐時間,在你住的酒店旁有一家很棒的泰國餐館。我們另一位用戶 Bob 也曾來過這個城市并給這家店 5 星評價,你現在想讓我幫你定個座嗎?”
或者,可以與 GrubHub 分享數據,這樣它就能幫你訂你最喜歡的菜并送到你住的酒店。又或者,與 Uber 分享數據:“我知道你剛剛落地,你是想直接坐車去酒店,還是先兜去那家泰國餐館?”如果它們在用戶付飯錢過程中加入一個打分體系,那它們收集到的數據,就相當一個商務旅行方向的 Yelp 了。
還有升級版。“‘嘿,這么說好像有點冒昧,不過附近有一個商務游客跟你一樣喜歡泰國菜,而且從她的行程上看,她現在有空。你想跟她在 Bob 推薦的泰國餐館一起吃點咖喱嗎?如果你不想,我將不再提示。’”
這就是大數據與分享經濟結合的結果。它就像個貼身管家,你想到的,它都能想到,你想不到的,它也能想到。這樣的生活簡直不要太方便,但是當技術進階到“升級版”程度時,你可能:需要多花點心思看緊你另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