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開寶馬吃低保”,把民生錢花在最該花的人身上?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核對中心用大數據細查居民家底,與13個部門建立協作,實現數據共享。每個低保、保障房申請家庭有多少存款賬戶,就業狀況如何,有沒有房產、車輛等,一清二楚。中心運轉五年,避免公共財政損失20億元。
廉租房、共有產權房、低保等民生保障政策,怎樣才能更為準確地投放?5年前,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采集全市13個部門提供的居民經濟狀況信息,以此核對保障房等申請資格,杜絕“開著寶馬吃低保”,保障有限的公共財政資源“不濫用”。
數據顯示,該中心迄今已避免公共財政損失20億元。
打破行政壁壘,匯聚“數據森林”
2009年6月底,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民政、稅務、公積金、房管、銀行、證監等13個部門建立“電子比對專線”,通過查看存款賬戶、股市賬戶、納稅記錄、房產登記、公積金繳納情況等,了解低保、保障房申請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
這意味著,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就此發軔。
此前,上海并沒有一個專門機構,能對各項民生保障政策申請家庭的經濟狀況進行全面定量核對。以上世紀末低保政策為例,調查一戶家庭是否可以享受低保,采用的是街道民政干部、居委干部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等形式,存在工作效率低、調查結果相對主觀模糊等弊端。
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成立,表面上看,這只是成立一個數據核對部門,實質上,這背后是打破行政壁壘,將各相關部門最核心的數據進行共享,打通信息孤島,建立數據交換比對渠道,“牽一發而動全身”。畢竟,“獨木難成林”,每個部門的信用信息數據好比一棵樹,推進社會誠信,一旦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數據共享,匯集出信用“數據森林”,效益便不可小視。
“經過數年建設,目前我們的數據交換涉及13個領域、60多家單位。”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主任吳江介紹,出具一份核對報告,規定時間是35個工作日。在這35個工作日里,他們需要經過申請人的授權,憑借身份證號碼、姓名、家庭關系等基本信息,和13個領域里的60余家單位進行完整的數據交換,僅銀行就有50多家,數據量著實可觀。如人保部門提供就業信息、養老金、社保金基數等;公安部門提供查詢車輛擁有情況等;房管局、民政局、證券、銀行等“各部門對我們的支持力度都很大。”
獨立的第三方,只供報告不做裁判
5年的運作顯示,社會救助更加公開、公正、透明,有限的公共財政資源能夠用于真正困難的群體。居民收入核對系統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2007年試運行至今,該核對系統為上海75392戶次廉租房申請戶出具了經濟狀況核對報告,檢出其中11942戶次經濟狀況不符合條件;2009年至今,該核對系統為上海85662戶次共有產權房申請戶出具核對報告,檢出其中6049戶次申請不符合條件;2012年5月至今,核對系統為上海634020戶次低保申請戶出具核對報告,檢出其中125680戶次不符合條件,將“搭便車”的家庭有效拒之門外。
據粗略估算,該中心迄今已避免公共財政損失20億元。
但吳江卻強調,“其實,說我們每年都省下了多少錢,意義不止于此。”他說,自己部門的工作,不只是堵住各種鉆政策空子、漏洞的現象。“民生保障、社會救助等不是拿錢來衡量的,我們是在確保更準確地花錢。不是看重省下多少錢,而是要把這些錢花得更準,給更需要的人。不要讓鉆政策空子的人把社會風氣搞壞了,危害到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
居民申請保障房能否成功,誠信申報至關重要。“這些年來,我們逐步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第三方。”吳江說,現在,他們出具的經濟狀況核對報告更加人性化,遇到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與申請材料填寫不相符合時,注重給申請人一個澄清自證的機會。
“我們是第三方,不是裁判員。”吳江認為,判斷能否享受某項民生保障政策,中心只是出具經濟核對報告,最終的決定權始終在相關業務部門手中,但“只要我們出具的報告不符合政策要求,沒有哪個業務部門會去違規操作。”
因為中心的存在,各職能部門的自由裁量權客觀上大幅縮減。吳江坦誠,有時相關業務部門也會覺得中心太過死板,“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也會跟我們說,某個申請者雖然某個數字或許不達標,但實際生活中的確有情有可原的困難需要考慮。但我們也沒辦法,只能出具客觀報告,數字是無法改變或人為操控的。”
不誠信檢出率逐年下降,民企合作障礙待破
觀察5年里上海市居民收入核對中心各項申請的不誠信檢出率,不難在持續下降的數字中看到“誠信的方向”。
以住房保障板塊檢出率為例,2008年檢出率為26.5%,2013年這一數字跌到了8.3%。低保板塊同樣如此。2012年檢出率為27.0%,2014年截至8月底,檢出率為13.7%,下降趨勢明顯。
分析檢出率持續下降的原因,吳江認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申請人的誠信意識確實增強了。”當然,“申請相關政策的申請人對政策了解程度也在增強,老百姓對標準也更理解了。”
另一項重要原因在于“我們各項民生保障政策的覆蓋群體有擴大趨勢。”吳江客觀分析,“這幾年來總的趨勢是標準放寬、門檻降低,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更多民生保障政策。”當然,這也反映出近年來“我們核對機制、核對手段的作用正在初步顯現。”
不過吳江也坦承,“目前做的還不是很夠,我們強調的始終是有限核對,盡可能做到相對精準,但從邏輯上而言,我們永遠做不到絕對精準。”近年來,居民收入或財產情況呈現出更多新形態,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要建立起比對專線,就需要與純粹的民營企業展開合作,但還存在不少法律政策等層面的障礙。”
當然,更多改革也正在浮出水面。據有關負責人透露,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的未來目標,是將更多的民生保障政策與收入核對機制對接起來,如困難家庭重大病醫療救助的發放,可能在年內引入核對機制。更多社會專項救助項目,包括中低收入家庭教育救助、農村危舊房改造、特困殘疾家庭生活救助等,均有望分期分批引入此項核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