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數據作為一種技術,在未來統治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我們每個人將都是赤身裸體的連皮膚可能都要是失去了!
我們將進入一個確定的、可預測的世界。
這是我在今天參加完百度BIG Talk第三期《大數據開啟大未來》的科技對話活動之后,最為直接的想法。
來自美國的彭特蘭教授是這次對話的靈魂人物,此君名聲在外,不只是因為他自己自身是MIT媒體實驗室的負責人,在大數據領域屬于一流的學者,他的學生也都是人中翹楚,其中就包括谷歌眼鏡的發明人。
去之前,稍微做了點功課。因為我始終對大數據技術那種宣稱的無所不能持有懷疑和謹慎的態度。
因為我認為過度的技術浸入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完全利好。尤其可穿戴產品,人類的所思所想所行,都變得越來越透明。
以至于很多商人在歡呼,傳統的消費者行為學理論終于可以壽終正寢,在他們看來,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不再是黑盒子。
因此,我比較關注彭特蘭教授有關隱私方面的演講。因為在大數據統治的數字化社會,我并不認為做一名數字透明化的顧客會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彭特蘭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認為值得整個社會深思,他說我們不應該把個人的數據交給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
在彭特蘭教授的觀點中,他認為作為個人而言,在大數據時代,應該具有四種權力:
1)被通知權:能夠明確的知曉自己的數據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會被采集
2)知情同意權:個人明確的知道數據將會被如何利用,并且必須經由本人同意
3)審核:在這里主要是指政府法律機構負責審核
4)撤銷權:個人隨時可以銷毀自己的個人數據資產。
通俗的說,就是彭特蘭教授稱之為“數據上的新決議”三原則:你有權利擁有你的數據、你有權利掌握數據的使用、你有權利摧毀或者貢獻你的數據。
所以在他的解決方案中,他提出了一個可信網絡的概念,借用的是SWIFT(環球銀行電信協會)在全球銀行間建設的銀行間通信和實時清算系統。
同時,他還提出了一個“開放個人數據商店”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這是一個唯一的存儲個人數據的地方,在面對外部訪問請求的時候,給出的最終答案,而不是數據本身。
當然,運營和管理這樣的一個個人數據商店,并非簡單和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統一起來更是幾無可能。
在這里面既涉及到各國政府管理和服務本國公民的問題,也涉及到全球的國際公司巨頭們的巨大商業利益問題。
所以筆者對彭特蘭教授的這個開放個人數據商店能否真正解決個人的數據隱私保護持有保留態度。
教授的理想是個人的數據資產不能交給商業公司。
但是冷酷的現實則是,除了商業公司對我們的個人數據資產抱有濃厚的興趣之外,恐怕很難找到一個跳出五行外不在佛門中的人和機構,對此持有持續的興趣和動力。(當然,政府機構也對此抱有極強的興趣,但是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對于個人而言,更為現實的問題,則是如何合理的貨幣化自己的個人數據資產的問題。
這一點,彭特蘭教授在演講中,也有提及。
他指出,建立一種機制,鼓勵人們分享和貢獻數據,既能給自己,也能給他人和整個社會帶來好處。
對此,我深表同意。
比如如果每個司機人都愿意實時的分享自己駕駛車輛的速度、位置、剎車、加速的情況,這樣整個城市的路網,都實現了動態的監控和運營,或許對于改善所有司機的出行效率都有好處。
但是重要的問題是,要有足夠的經濟激勵,刺激個人在信任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有意愿分享自己的數據。
顯然,有機構或者組織愿意直接出資購買個人的這些數據是一種最為直接的商業模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第三方付費的模式則更為普遍。
不過有次帶來的新問題則是,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數據能夠給自己帶來收益,則可能會影響其有意識的偏離正常的行為模式,從而使得數據的真實性又產生新的問題。
這一點,其實在目前互聯網世界中,第三方付費的商業模式中,案例比比皆是,虛假繁榮的數據由利益而生。
不過,有激勵的機制,顯然整體績效要高于沒有激勵的機制,這一點,我認為是大數據時代,如果向獲得完整和真實的數據,所必須考慮的一點。
目前來了,大數據的出現還主要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提高營銷的效果,改善我們的交通、環境、健康、城市的境況。
但是隨著生物科技、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物聯網、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我們的世界或許將不可避免的進入一個“全數據化”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任何不可數據化的東西,都將與不存在一樣。
在這樣的世界,將是由大數據統治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串二進制編碼,透明而簡單,一切都是確定的,都是可預測的,都是按部就班的,你喜歡嗎?
反正我不喜歡,沒有不確定性的人生能有多大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