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方市場普遍形成的大環境下,賒銷逐漸成為交易方式的主流,應收賬款市場愈益廣闊。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應收賬款規模已突破20萬億元,且歷年保持較高增速。在應收賬款規模持續擴大的帶動下,我國保理業務發展速度也十分驚人:2012年我國保理業務量折合人民幣2.83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26.94%;2013上半年,各銀行國內保理業務量1.23萬億元,同比增長115.79%,國際保理業務量達594.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12%。
然而,“瑜不掩瑕”。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盡管保理業務的發展增速驚人,但就應收賬款的規模而言,保理業務的服務覆蓋仍然很不充分。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應收賬款市場的挖掘與開發,充分盤活巨大的應收資產,有效解決應收賬款持有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已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傳統保理業務發展困局
一方面,從經濟環境來看,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企業應收賬款的規模不斷擴大,賬期也被不斷拉長,應收賬款拖欠甚至壞賬頻發的風險進一步加大。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為7.4%。隨著經濟的放緩,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供應商面臨的回款壓力加大,銷售商面臨的市場環境更加不確定,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應收賬款的回款風險。
另一方面,出于控制買方信用風險的考慮,作為傳統保理服務商的銀行在開展保理業務融資時往往要求融資主體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對買方的資信實力、配合程度要求較高。并且出于對業務成本、效率方面的考慮,銀行一般對于開展保理融資的應收賬款均有單筆金額(百萬元以上規模)及合適賬期(三個月至半年)的限制。
而占市場主流的單筆應收賬款均存在小、快、頻的特征,即單筆金額小(單筆僅幾十萬甚至十幾萬元)、周轉速度快(賬期僅一個月甚至一兩周)、發生頻率高(幾乎旬甚至每周都有交易及對應的應收賬款產生),從而造成現有保理業務對應收賬款的覆蓋率較低。
與此同時,商業保理公司憑借其高效、靈活的服務方式和多樣的商業模式,在保理市場中異軍突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商業保理公司已攀升至284家,注冊資本總額也超過293億元。其迅猛的發展勢頭將會快速占領商業銀行暫未開發或難以開發的應收賬款市場,填補該部分的市場空白,并對原有的保理市場領域產生一定的沖擊。
“大數據”時代的保理新方向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的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困境,是望而卻步,將巨大的業務市場拱手相讓,還是創新求變、積極探索保理業務的新增長點,實現保理業務的創新發展,成為橫亙在國內主流保理商——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傳統保理服務已不能滿足業務安全快速增長的現狀,如何尋求突破點?“大數據”使保理業務的創新成為可能。麥肯錫曾以“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的宣示,揭示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在“大數據”時代中,人們日常不經意間的行動軌跡沉淀為異常龐大的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和挖掘呈現出的規律和導向,顯示出了巨大的價值潛力。通過對數據的共享、歸集、整理和分析,最大程度地將決策建立在相關事實基礎上的思維模式,正日益成為潮流并持續地改變著各個傳統的商業領域。具體到保理業務,它與“大數據”技術有以下四個結合點。
一是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保理融資的業務風險。
根據國際保理公約及銀監會相關制度的規定,保理業務兼具應收賬款催收、銷售分戶賬管理、壞賬擔保及融資四大功能。某銀行此前曾開展“客戶在銀行間遷徙驅動因素”調查,對6 68家企業的總經理及財務總監進行問卷及訪談調研。
結果顯示,客戶在銀行間遷徙的十大驅動因素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貸款利率低、貸款手續簡便、融資額度大。可見,滿足融資需求仍然是目前國內眾多企業主流的核心訴求。據此合理推測,就賣方客戶而言,保理業務所能提供的四項服務中,最引起其關注、契合其真實需求的是融資服務。
而保理商開展保理融資服務,最大的障礙來自信息不對稱。賣方經營狀況的真實客觀性、買方企業經營的穩定性、貿易回款的確定性、買賣雙方交易的真實性等等,無一不在挑戰著保理商的智慧和勇氣。相關歷史數據表明,保理業務最大的風險產生于虛假交易。而借助“大數據”技術支持,可有效將一些傳統上習慣于用“差不多”思維、通過主觀判斷的信貸信息,轉變成為建立在完整數據支持的、基于客觀事實的決策。
例如,通過對具體行業大量經銷情況、收益水平數據的采集比對,判斷買賣雙方所處行業的景氣度;通過對賣方、買方完整的購、銷、存數據監測、判斷其經營情況;通過對買賣雙方連續、大量、豐富的交易數據進行關系勾稽,識別其交易的穩定性及交易背景的真實性等等,從而高效地進行業務風險識別及防范。
二是精確定位目標客戶,使批量獲客成為可能。
在供應鏈管理上有這么一個邏輯:供應條鏈上每一個環節都能獲利,但一定會有、也只會有一個信息集中點。誰能搶占這個點誰就能主導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并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海量的交易數據,意味著大量的買賣方、大量的交易信息聚集交匯。
在數據樣本足夠大、數據類型足夠豐富、數據來源真實可靠的基礎上,保理商可快速獲得高價值信息,進而集中鎖定特定客戶群,有針對性地批量獲客。并且,在數據支持下建立特定的風險評估模型,更有助于對業務整體風險的防控。
三是通過系統構建,優化保理業務流程。
眾所周知,由于保理業務與買賣雙方交易流程緊密關聯,因此一直屬于專業性較強、操作成本較高的銀行業務,也容易因操作瑕疵而引致相關風險。由于大數據是建立在網絡信息化、云計算的基礎之上的,依存于各類信息系統平臺中,因此建立相應業務互聯系統,進行端口對接和數據實時交互成為必然選擇。
以系統操作替代傳統的手工業務操作,不僅可以優化升級服務手段、降低業務操作成本,更可藉此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操作瑕疵,有效優化保理業務的流程。
四是業務重新定位選擇,對小、快、頻應收賬款實行保理服務覆蓋。
如上所述,以現有銀行標準,大量小、快、頻應收賬款往往無法有效納入保理融資服務范疇,導致該類應收賬款一直處于“睡眠”狀態。而想要盤活市場中巨額“睡眠”應收賬款,保理商必須從降低業務成本、提升操作效率著手,尋找思路上的突破。
而借助“大數據”類信息平臺,保理商可在客戶授信審查、業務真實性判斷、風險分析、監測預警等方面進行大幅成本優化,并依靠系統簡化操作環節,提高業務的標準化、自動化程度,從而實現傳統保理服務短板彌補,以創新的服務模式激活大量的“沉睡應收賬款”,開創全新的保理業務藍海。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已有若干具有前瞻意識的保理商在“大數據”這一新領域開始嘗試,憑借自身技術實力強、資源投放集中等方面的優勢,圍繞“大數據”來挖掘供應鏈價值的業務模式,開展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相應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成熟和完善。
從金融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一直都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保理融資業務也不例外,而風險本身對業務的開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技術潮流必將對保理業務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