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今年第二期“社會建設大家談”舉行,話題是如何優化在莞異地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與會嘉賓表示,在莞商會、社工組織與工青婦等樞紐型社會組織應當尋求可持續的服務模式,而不是單純依賴政府或者企業不計成本的投入。
在會上,東莞婁底商會、東莞江西商會、東莞貴州商會等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各自商會服務異地務工人員的情況。如婁底商會設立互助服務點,江西商會、貴州商會為困難務工者提供慈善捐助等。
但他們也提出,目前僅靠商會力量難以掌握流動異地務工人員的人數、聚集區域等權威數據,這也給精準的點對點幫扶帶來困難。此外,商會經常會面臨企業員工在法律、咨詢輔導等領域的需求,一些服務項目也期望得到政府資源的傾斜和支持。
與會的社工機構和工青婦等介紹了對異地務工人員的服務項目。其實商會提出的很多需求已經他們提供類似服務,但雙方在信息上缺乏對接和共享,以致在某些領域出現“你找服務,我找需求”的情況。
江西商會秘書長朱菡蕾建議,政府、商會、社工機構和工青婦等單位間可以考慮建立信息平臺,開展更多交流活動。
大眾社工機構總干事王志偉則表示,對異地務工人員的服務項目應當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做到“自己哺育自己”,而不是完全依靠政府財政購買服務。
有嘉賓認為,服務好異地務工人員首先要解決政府與市場或者說與社會邊界的問題。什么樣的服務是政府購買,什么樣的服務應當更多依靠社會資金投入。其次,目前不少商會在服務異地務工人員領域更多依靠的是企業家自發的慈善和互助意識。這種服務投入缺乏長期保障,而且可能對企業經營本身來帶負擔。他認為,異地務工人員服務應當建立擁有盈利模式的資金和其他資源投入機制,如設立互助資金并開展投資,收益全部用于不斷補充互助資金。
他還表示,在大數據時代,東莞在服務異地務工人員領域也應當建立大范圍的信息共享機制。這一機制包括政府與社會團體和組織、社會團體和組織之間、社會團體與組織內部三個層次的共享。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出現“有需求的找不到服務,有服務的不知誰有需求”的尷尬局面,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東莞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會的副會長、《東莞經濟》主編李智勇認為,商會應當找準定位,為誰服務,怎么服務,而不是把所有為異地務工人員的服務都包攬下來。他建議商會要干好自己擅長的,干不好的讓渡給能干好的社會組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他還提出,要強化政府、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之間的橫向聯合與合作,打造新的服務合作模式。
東莞市社工委與會人士表示,政府資源會向異地務工人員服務領域傾斜,對于具體的服務項目從根本上還是要依靠社會組織自身的運營發展,要打造服務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